景陵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寝,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亡于洛阳,葬景陵。
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
洛阳古墓博物馆共同对北魏宣武帝景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内出土青瓷器、陶器、石器等文物50余件,1992年4月对外开放。后搬迁复原北魏清河王元怿、江阳王元义墓,形成北魏帝王陵墓展区。景陵封土呈圆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全长56米。元怿墓复原于景陵东南侧,该墓甬道东西两壁有彩绘守门武士壁画;元义墓复原于景陵西南侧,墓室顶部绘有300余颗星辰,银河纵横南北,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珍贵资料。
邙山顶上的北魏宣武帝景陵,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砖砌单室墓,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全长54.8米(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汉魏城队:《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9期)。被推测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武宁陵的磁县湾漳壁画墓,地下部分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总长52米,平面也呈甲字形,墓室为弧方形砖砌单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
北魏宣武帝景陵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等四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它于1991年被发掘时采用沿墓道发掘的方式,完整保护了墓室地宫,墓道壁前段为土坯,后段为砖,墓室内石棺所在处为一座大穹顶空间,青砖逐层砌筑。
这座巨大的土丘在清代曾被认为是汉冲帝的怀陵,建国后多方考证为北魏宣武帝景陵。1961年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筹建
洛阳古墓博物馆时,因选址在此陵旁,对此陵的保护提上日程。1990年曾进行考古勘察,发现土丘顶有盗洞且回填不实,有雨水渗漏的情况。为保护及博物馆扩展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1年6月正式开始进行发掘,有资料说这是建国后第二座主动发掘的帝陵,也是年代最早的一座。发掘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没有采用“大揭顶”的方式,而是沿墓道发掘,完整保护了墓室地宫。1992年4月修复完毕并对公众开放。宣武帝景陵地宫的的墓道很长,墓道壁前段是土坯,后段是砖,相对明清皇陵地宫的石料而言,非常简陋,但更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