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鲟
长吻鲟科、长吻鲟属鱼类
长吻鲟是鲟形目长吻鲟科长吻鲟属鱼类。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桨状,扁平,前宽后窄;眼极小,椭圆形,侧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两颌有尖细小齿;鳃孔大;背鳍位于身体后方,靠近尾鳍基;体表光滑,只有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侧线近直线形位于中位。背部色深,背、臀、尾鳍末端黑色。
形态特征
背鳍50-55,臀鳍50-51;胸鳍30-34;腹鳍34-40。体长为体高的7.45-8.68倍,为头长的1.47-1.59倍。头长为吻长的1.43-1.53倍,为眼径的40.5-48.75倍,为眼间隔的8.18-9.18倍。
最大全长可超过180厘米,体重37千克以上。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桨状,扁平,前宽后窄。眼极小,椭圆形,侧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两颌有尖细小齿。鳃孔大,不与峡部相连。鳃盖膜上方特别延长,呈三角形。鳃耙细长,且密集。
背鳍位体后方,近于尾鳍基。背鳍和臀鳍鳍基部肌肉均发达,后缘均呈镰刀状。臀鳍位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侧下位,后端不达腹鳍。腹鳍位背鳍前方,后端接近臀鳍始点,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上侧一行斜长形,硬鳞13-20。
体表光滑,仅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侧线侧中位,近直线形,后端至尾鳍上叶,体背部色深,背、臀、尾鳍末端黑色。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长吻鲟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但在咸水中也发现有它们的栖息。在大型河流,长吻鲟栖息在流速中等、浮游动物丰富的河段。长吻鲟为一种淌水性鱼类,生活在北美的一些大型河流中。成鱼常见于流速较慢的河流,很少出现在小支流中。春天涨水季节,长吻鲟从深水区游到饵料丰富的缓流区和支流汇入干流交界处。晚秋和初冬,回到深水处越冬。
生活习性
洄游
长吻鲟在春季汛期进行产卵洄游,溯河距离一般为200-300千米,极少达到1000千米。产卵后,亲鲟立即成群结队降河洄游。
食性
长吻鲟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偶尔也食摇蚊幼虫等食物。长吻鲟利用它的鳃耙有效地从水中滤食浮游动物和其他饵料。长吻鲟在水中不断地游动,水中的饵料源源不断地从张开的口中进去,通过鳃耙进入消化道。在早期幼鲟阶段,具有同类相残现象。
生长
1龄个体生长快,条件好时当年可长到50厘米以上。1龄之后,生长减慢。5龄之内其生长速度基本上是每年增长5.1厘米。6-10龄时,其体重增长为前5年的2-3倍。
分布范围
水域范围
1900年以前,长吻鲟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北部地区的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湾沿岸地区,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执安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也有残遗种群。主要分布于美国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阿拉巴马河,也偶见于墨西哥湾。匙吻鲟已成功地引入到台石湖(阿肯色州),长吻鲟在流入该湖的詹姆斯河产卵。1994-1995年余志堂移植分布于密西西比河的长吻鲟受精卵20万粒,投放于中国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座水库之中,生长良好。
国家地区
存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西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州、德克萨斯州、田纳西州、路易斯安那州、肯塔基州、堪萨斯州、爱荷华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阿肯色州、阿拉巴马州、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州、密苏里州、蒙大纳州、内布拉斯加州、北达科他州、俄亥俄州、俄克拉荷马州、南达科他州)。
灭绝: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密歇根州、纽约)。
可能灭绝: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北卡罗莱纳州)。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长吻鲟初次性成熟年龄雄鲟为5-9年,雌鲟为8-12年(长1.0-1.2米)。雄鲟繁殖周期为1-2年,雌鲟为2-4年。相对怀卵量为1.5-2万粒/千克体重。卵径为3.3-3.9毫米。
长吻鲟繁殖季节为3-6月,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2-18℃。长吻鲟在砾石质或石质底质的河床处产卵,要求最低流速1米/秒。夜间可见水面下长吻鲟的成群交配行为。在繁殖期间,雄鲟头和吻的背部皮肤上有一些小型疣状物。水温、水流、光照强度和河床底质是决定长吻鲟自然繁殖中的重要因素,当上述因素不能满足长吻鲟产卵要求时,没有产出的卵会在雌鲟降河洄游过程中被吸收。
水温11-15℃时,长吻鲟胚胎出膜时间为9-12天;水温18℃时,胚胎出膜时间约为200小时。刚出膜的仔鱼长8-10毫米,1-2周后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此时主要捕食水蚤。仔鱼随水流分布到较浅、食物充足的“死水”水体中,最适流速0.3米/秒,在这一生活阶段,长吻鲟的生长速度达每天1-3毫米。
人工繁殖
亲鱼的选择:亲鱼选择是人工繁殖的关键因素,在人繁前一年冬季,从蒙马河、洪河流域中捕获9-10龄成鱼,选择体型标准、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10千克以上生长性能好的个体作为亲鱼。
产前培育:选择面积5-10亩,水深2.5-3米,注排水方便的池塘作为亲鱼培育池,亩放亲鱼20组(亲鱼用3-5%食盐水浸洗5分钟,既杀灭病原菌又可杀死寄生虫等)。在自然环境下,长吻鲟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进行强化培育时首先应该通过培水,培殖浮游生物,在保证水质“肥、活、嫩、爽”前提下增加水体浮游动物的产量,满足亲鱼需要。开展绿色健康养殖,以增施有机肥为主辅助生物肥。随着水温升高,注意适时开启增氧机。夏初适当注入新水,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提高成熟度增加怀卵量。以待成熟催产。
催产时间及亲鱼选择:长吻鲟催产时间在5月上旬至6月初,亲鱼人工繁殖前20-25天雌雄分池饲养,雌雄比例1:1。雌鱼体型较大,鱼体肥壮,腹部膨大、松软、生殖孔突出,手感有弹性,泄殖孔发红,突出,呈灰白色,雄鱼鱼体肥壮,体表光泽好,上颌前端、鳃盖及两侧有明显追星,有少量精液流出遇水即散,精液良好。
人工催产:催产药物采用DOM+HCG+LRH-A2产卵效果好,对应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毫克+800IU+40微克。注射方法采用肌肉注射或背鳍基部注射均可,雌鱼分两次注射,第一次为剂量1/2,雄鱼一次注射,间隔时间为8小时,雄鱼剂量减半,效应时间为12小时,水温每升高1℃,效应时间就减少2小时。
产卵池管理:亲鱼第二次注射后按1:1性比将雌雄鱼放入产卵池,掌握剂量,否则会影响鱼卵质量、胚胎发育,长吻鲟行分批产卵,待鱼产完卵后,集中孵化。产卵后亲鱼经过严格消毒,放入亲鱼池,并观察亲鱼活动情况。孵化要保证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孵化最适水温18-22℃,需5-7天,鱼苗孵出后,在开口前,将长吻鲟幼苗集中暂养,暂养到鱼苗主动摄食为止,一般5-9天。保持适宜温度。
养殖技术
长吻鲟鱼苗培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池塘单养,一种是池塘混养,还有一种是苗种车间培育。池塘单养培育长吻鲟鱼苗同池塘培育其他鱼苗相似。这个阶段鱼苗卵黄吸收完毕,可投喂开口饵料,长吻鲟苗比家鱼苗身体要娇嫩得多,管理较难。清塘、水质培育、管理等措施对鱼苗成活率及长势起决定性作用。
长吻鲟鱼苗一般不容易发病,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只有水质调节好,鱼才不生病,溶解氧是鱼类生存生长的必须条件,溶解氧低,鱼类会缺氧,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会毒害鱼类,只有保持各项水质指标在适宜的范围,长吻鲟鱼苗才会健康生长。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群现状
长吻鲟曾在密西西比河盆地各大河流及其支流中拥有丰富的资源量。19世纪末,随着湖鲟资源的减少,长吻鲟逐渐成为鱼子酱的主要来源。后来,长吻鲟的资源量大幅度下降,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在美国的4个州,长吻鲟已经灭绝,目前长吻鲟存在于美国32个州的水域中,其中3个州的长吻鲟资源量在增加,14个州处于稳定状态,12个州仍在下降,3个州的资源情况不明。美国部分州仍允许长吻鲟的垂钓或商业捕捞。
濒危原因
造成长吻鲟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改造导致栖息地的丧失。
保护措施
自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对长吻鲟进行了人工繁殖和放流。但直到21世纪初,美国的长吻鲟人工养殖仍处在试验阶段,繁殖用的亲本主要来自野生资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长吻鲟被先后引入俄罗斯和一些西欧国家。据谢忠明等(2002)的介绍,中国于1990年开始从美国引进长吻鲟,当年在湖北省仙桃市水产研究所进行了人工孵化和鱼种培育,后来,长吻鲟养殖推广到10多个省市。
参考资料
长吻鲟.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17:5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