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有责(拼音:pǐ fū yǒu z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
清·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清兵攻占南京后,顾炎武和县令杨永言、归庄等人齐心守城拒敌。几日后,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四万多人,顾炎武的亲生母亲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死,他在破城之前逃了出去,得以保全性命。九天后,清兵攻占常熟,顾炎武养母王氏绝食殉国,临终前嘱咐他说:“我虽然是妇人,但是身受明朝的恩惠,我与明朝一起灭亡,这是义。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不要辜负明朝世代的恩惠,不要遗忘先祖的遗训,那样我就可以安心去了。”顾炎武流泪答应了。此后,顾炎武秘密参加抗清活动,积极营救抗清义士,联络沿海地区的抗清将士,意图集合各地义军等待时机,采取行动。昆山豪族叶方恒蓄意吞并顾炎武的家产,勾结顾家仆人陆恩,图谋以“通海”的罪名控告他。顾炎武回昆山处决了陆恩,不幸被叶方恒绑架关押,幸得友人相助才脱险。
顾炎武为了结纳各地抗清志士,北上考察山川地势。在游历北方的二十多年中,然一身,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晚年定居在陕西华阴。顾炎武坚守气节,终身不仕清朝。
顾炎武著作繁多,穷尽毕生心力写作《日知录》,阐述他的经世思想。《日知录》中有句名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这表明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面对责任,人们不应该推脱,而应该培养自己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是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一种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都应抱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清·
梁启超《
痛定罪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中国将来一线之希望,孰维系之,则至劬瘁至质直之老百姓即其人也。”
近代·
章炳麟《革命之道德》:“案,顾所谓保国者,今当言保一姓,其云保天下者,今当言保国。余深有味其言,匹夫有责之说,今人以为常谈,不悟其所重者,乃在保持道德,而非政治经济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