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联体,即区域医疗联合体系,是按照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群众就医需求,在规划区域内建立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医联体的工作方式主要表现为开展双向转诊、上级医疗机构定期派出专家到基层出诊查房带教、基层医师到上级医院进行专业培训及免费进修、基层预约大医院专家号源、远程会诊等信息化建设、推进检查结果互认等,并突出了4类慢病管理内容、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考核绩效等工作。
28日,市人大科教文卫体办公室组织市人大代表,考察朝阳区区域医联体建设情况,据悉,截至2015年9月,本市已初步建立包括38家核心医院,382家合作医疗机构的38个区域医联体。其中,14个区域医联体位于房山、顺义等10个郊区县。
今年以来,市卫生计生部门加强推进基层医院能力建设,通过构建不同类型医疗联合体,让社区医院直接获得三级医院诊疗、教学、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从而满足市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目前,全市16个区已有14个区建了区域医联体。此外,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医大代谢病医院、市胸科医院、市儿童医院均与基层医疗机构组建了专科医联体,在城乡逐步建立起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
分级诊疗制度。在医联体内,居民可享受智慧导诊、预约挂号、专家坐诊等多项便民服务。
一边是大医院“一号难求”、病患扎推,一边是社区、乡镇基层医院“门可罗雀”长年吃不饱——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基层百姓“看病难”谜题待解。11月16日,这一难题有了新的破解之道。当天上午
武汉市中心医院携手
新洲区人民医院、15家乡镇卫生院成立湖北省首个区域医联体,将为新洲区近百万居民打造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成都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域医联体将整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蒲江县的医疗资源,实现医联体内部医院管理、诊疗服务、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协作、资源共享及信息一体化。2016年底前,完成医联体组建,初步形成较健全的运行模式。
从起初的福田区人民医院一家医院的“自主突围”,到全区所有公立医院的统一行动,再到社会医疗机构的踊跃加盟,6月25日,记者从深圳福田区获悉,福田区医联体在成立一周年之际,成员单位已达到102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医联体。
医联体在医疗体建设专家库贝尔的策划下由福田区人民医院牵头。医联体运营办公室主任徐甫博士介绍,医联体成立后,市民在5家成员单位或67家社康中心任意一家就诊,需要转诊,持医生开具的转诊单和转诊卡,可优先转往医联体内其他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不需要重新付挂号费、排队,确保绿色就医通道。
成立近一年来,医联体相继吸引了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中国人寿门诊部、中航社康中心、中山泌尿外科医院、库贝尔iOSS标准化检验中心等30家社会医疗机构加入。这意味着,福田区医联体由“公立医院抱团”向公立与民营“共赢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成为继北京安贞医院医联体之后,全国第二家、华南地区第一家向社会机构“敞开怀抱”的医疗联合体。在福田区2014年系列改革开门评议中,“组建医疗联合体”改革在“民生服务类”获得了广大市民遥遥领先的点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