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
文学领域术语
区域文化是指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
释义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导致文化背景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
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强化本地区的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一个文化的存在离不开地方文化的传承性,这样的传承就会产生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
发展
区域发展与文化产业,涉及两个内容非常广阔、具有内在联系的领域,那就是区域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贡献。概括地说,区域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贡献,文化的贡献包括文化产业的强大的推动力。
由于文化产业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区域中分布和展开的,文化产业对市场空间和生产要素的需求,决定了它对区域的选择性,而区域所拥有的市场空间和资源要素,决定了它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性。当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文化产业来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和文化的促进能力,而文化产业达到一定的水平,也要在某一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产业同时也受到区域发展条件的内在制约,既要充分利用区域的文化资源,又要克服和突破区域发展条件的局限,并且走向全球化条件下的跨区域发展,因此演化出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产业路径和模式。
中国主要
在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发现的考古遗址,大体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文化区。
江淮文化
江淮文化区又称两淮文化区,以巢湖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境地。北与黄河文化的齐鲁文化区、中原文化区接壤,南与两湖文化区、吴越文化区隔长江相望。她处在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江淮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江淮文化,在古代,是随着大运河的开凿而发展起来的。是由商业发达催生的,可发达的商业却并未留下重商主义的传统。
徽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徽文化具有开放性,既吸收也辐射,转播徽州文化。处于徽文化熏陶中的人们既兴文又重商,胡雪岩、朱熹等名人毫无疑问地体现着徽文化的魅力。
齐鲁文化
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燕赵文化
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三秦文化
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三晋文化
三晋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特别是地处平原,四通八达,因此区域文化的特点不如其他地区明显。
楚文化
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两湖、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两湖和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由于这里以丘陵和江湖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使楚文化极具特色,比如文学艺术神奇浪漫、民间生活崇巫尚鬼等。
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以四川和重庆为中心,辐射到陕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由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四川和重庆虽同属于巴蜀文化,也因为地理不同而有差异。
河洛文化
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其他文化
岭南文化,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性文化(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化基本上属于这一地区的移民文化)。岭南文化带有浓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中原文化
文化有五个特点:一是具有根源性,文化的源头都在中原;中原是道教理论的主要源头。河南鹿邑人李耳被道教尊为教主,其《道德经》被奉为主要经典,著名的道学家成玄英、内丹修炼法创始者陈抟、太一教创始人萧 抱珍、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也都是河南人。道教以“道”为信仰核心,强调内以治心,外以救世,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主张通过加强道德自律和修行体验求得生命 能量的升华。二是具有原创性,都是第一次出现、发明的;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结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三是具有包容性,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包容,为道教文化的孕育与生成提供了丰厚的营养,使得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逐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现代化
区域文化现代化,属于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从概念上讲,区域文化现代化建设,是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某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特征,立足区域现有的文化成果,革除陈旧落后的文化成分,探求新文化的创建方向,为民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某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先进导向。
区域文化现代化,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具有塑造现代人的特殊功能,文化现代化可以加速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文化现代化将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精神动力和先进的文化环境支撑。研究对象
(1)考察区域文化地理特征。
(2)分析区域文化的方言特征 。
(3)探索“区域文化新政”的实现途径
(4)了解区域文化文化背景
意义
1.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可以使各地更好的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战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7 12:04
目录
概述
释义
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