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系统由一组基本地域单元组成,这种地域单元在形式上表观为一个个小的空间微元,如土地单元、农田、乡村聚落、城市居民区和工业区等;在内容上则反映出一系列地理要素,如资源条件、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活动形式等,这些要素在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里形成不同的组合.正是这样的基本单元的整合和相互作用,才构成区域系统。
结构
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方式;
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空间距离的不可磨灭性
特征
(一)综合性与整体性
综合性是指系统要素的多样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和
经济因素;
整体性是指区域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综合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性能。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与外界进行着能源、原材料、产品、人员、资金和信息的流动。
(三)层次性: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同时,也是某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四)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区域系统是一个整体,外界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系统结构与要素的变化,建立起新的稳定结构和状态,从而适应新的环境。
自适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自动反应性;第二是系统受外界环境变化干扰后自动恢复平衡的稳定性;第三是系统为适应新的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突变,导致系统结构变化与重组的演化性质
(五)空间性与区域性
区域系统总是和一定的空间相联系;
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距离、空间联系等在区域系统中有重大作用,对区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区域系统空间性的含义。
空间性导致地域性:不论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其内部差异总是存在的。这种差异要可以是水平、速度上的差异、功能差异,也可以是地域分工上的差异、结构差异。
南北差异是我国最重要的地区差异。南北凝聚是我国最重要的凝聚方向。秦岭淮河是我国划分南北的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以北和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显著差别。
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在我国东西差异中,最突出的一条是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欠发达。我国是世界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最大的国家。东西之间差幅大,反差强。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叠加的结果。
考虑南北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如果考虑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如果同时考虑南北和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区。如果考虑管理要素,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要尊重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几种区域划分方案:
第一层,将全国分为北方(东北和华北)、南方和西部等三大片(或四大片);其中,西部地区是将北方的西北地区、南方的西南地区集合在一起。
第二层,将北方分为三个区域:东北地区、华北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将南方分为三个区域:华东沿海、华南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将西部分成两个区域:西北和西南地区。
第二层次的划分,也是参考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进行的。其中,将中国东部地区分为四大区域:东北地区(包括东部的辽宁、中部的吉林和黑龙江)、华北沿海、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地区;将中国中部地区分为两大区域: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将中国西部分为两大区域:西南和西北地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在不断探索和提出中国区域划分的方法和方案。例如,建国初期的沿海和内地两分法、出于国防考虑的“三线”划分、以自然地理为主要基础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大地带划分、以经济地理为主要基础的六大经济区(东北、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和西北)、七大经济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八大经济区(东北、环渤海、黄河中游、长三角、长江中游、东南、西南和西北)划分等。2003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和侯永志研究员等完成的“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报告,提出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的八大社会经济区域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