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医学技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学位为理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985年前后,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第一军医大学、牡丹江医学院等院校相继开办了医学影像学专业。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中,将医学影像学(专业代码100305)调整为医学影像学(专业代码100303)属医学类专业。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中,将医学影像学(专业代码100303)、医学影像工程(专业代码080629S)调整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代码101003)。
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开办4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且授予理学学位的高等院校有70多所。
2020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医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01003,属医学技术类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
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基本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影像技术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培养作为医学相关技术从业人员,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
培养规格
1.学制:四年
2.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始终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充分认识医患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交流,使其充分理解和配合诊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病人人格,保护病人隐私。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观。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设备及医疗问题,应主动寻求其他技师和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牢固树立患者及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10)正确掌握辐射实践正当化原则,通过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治疗的同时,应当能够正确判断辐射实践的危害与辐射实践的利益,能够考虑病人及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设备使用、医疗设备维修方案,充分掌握公平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达到设备使用的最大效益。
(11)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
(12) 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2.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融会于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检查技术 (X 线机、CT、MRI、DSA、超声学、核医学、放射治疗等)、医学图像后处理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
(4)掌握X线机、CT、MRI、DSA、核医学、放射治疗等影像学设备的基本原理、设备性能以及基本操作技能。
(5)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6)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具体防护方法。
(7)了解医学影像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技能目标
(1)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检查及治疗技术 (X 线机、CT、MRI、DSA、核医学、放射治疗等),具有熟练操作影像大型设备的能力。
(2)掌握各类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3) 掌握生物医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信息处理的技能。
(4)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以医学影像设备为主的医学设备管理、维护、应用技术开发。
(5)具有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恰当的影像技术的能力。
(6)熟悉医学影像技术前沿技术的基本知识。
(7) 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沟通的能力。
(8)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
(9)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等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0)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医学院校制订的教育计划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协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 课程计划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影像科学的进步和诊疗手段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2)制订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3)课程计划应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及基本要求。
(4)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者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2.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应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3.科学方法教育
医学院校应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1.医学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承担在医学院校领导下的课程计划制订操作、信息意见反馈、规划调整等具体工作,主持课程计划的实施。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理论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2.自然科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
3.基础医学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安排必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4.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通常包括医学影像物理、电工学、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影像信息学、放射物理与防护、影像设备学(常规X线机、CT、MRI、DSA、核医学等设备)、影像检查技术、影像诊断学,还包括体现这些医学影像技术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
5.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内容)
(2)课程计划中应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
实践教学
实验实习课程带教的生师比必须不高于 16:1,考核由带教教师根据平时成绩累计打分,其成绩在该门课程的总成绩中应占一定比例 (10%~20%)。毕业实习考核安排在每轮实习的最后一周,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
毕业考试不少于2部分:采用毕业理论考试结合毕业考核方式或者毕业技能考核结合毕业论交答辩的方式。
学生修完规定的全部必修和限定选修课程,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实习,通过毕业考核,准予毕业。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学校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决定是否授学士学位。
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
医学院校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适当数量的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求;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应定期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估检查。
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监督教师有效履行职责。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使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调整的意义;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教育专家
(1)医学院校应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教育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必须有影像技术、核医学、放射治疗及放射诊断等各专业组的专家(副高级以上职称)参与教学过程,其中影像技术要求单独成立专业教研室,并且由教授职称人员担任主任。专家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2)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并能证实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
设备资源
(1)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学计划得以完成。
(2)使用先进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的完成,尽可能有教育实践的医疗设备工厂或基地,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
(1)院校必须拥有不少于1所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并且该院中有较为完备的大型诊疗设备,包括DR、CT、MRI、ECT、放射治疗等设备,以及PACS系统。
(2)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体系与协调机制,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3)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实习教学设备数与学生比不低于 1:3。
(4)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医学影像技术能力考试的管理。
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制定和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下生保健工作。
教学经费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应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必须保证教育计划的顺利完成。
(2)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力,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质量保障
(1)医学院校可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及学分互认的机制。
(2)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教育评价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其重点是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的检测。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医学院校应建立有效的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收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
(2)应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管理
(1)举办医学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承担实施教学计划等职能。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
(3)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及科研等重要事项。
2.医学院校领导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在组织制订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力。
3.行政管理人员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及其他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4.与卫生部门的相互关系
医学院校必须主动与社会、政府卫生管理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和交流,争取各方对人才培养的支持。
培养模式
(一)理论教学
该专业理论教学主要依托基础医学院相关教研室、影像工程教研室医学图像处理教研室影像诊断教研室超声诊断教研室及影像技术教研室等。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物理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影像科中的应用,具有对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应用、技术开发的能力,系统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及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的必备知识,特别是X线诊断、CT诊断、MR诊断理论掌握医学影像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放射防护的基础知识,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法律法规等。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以徐州医科大学省级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影像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和医学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针对专业特点,研发了系列化大型虚拟仿真医疗系统与设备,包括CT、MRI、ECT等仿真操作训练系统与模型,血管介入治疗操作教学系统、数字x线机摆位操作训练教学系统、DR教学系统、数字胃肠机操作训练系统、钴60实验教学装置等。实验室环境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保证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C语言、医学信息学、医院信息系统及标准与实施、电子病例与病案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实验课程学习。其中,医学信息系统中的门诊收费系统模块、门诊医生站模块、护理系统模块、住院管理模块、电子病历模块、病案统计模块、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模块的学习与实践应用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的重要保证。
(三)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是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向临床技能转化的必然手段,学生通过实践不但掌握了设备操作的步骤,还受到医院文化和职业道德的熏陶,达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双教育的目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教学要与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与社会的需求、专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先进的实验教育技术手段,完善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巩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构建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督促和鼓励教师加强业务学习
既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又要广泛了解与该专业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该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不学习就要落后,就无法满足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日新月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要,也就无法成为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就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竞争中被淘汰。
(二)支持教师积极从事该专业的技术实践工作
对于护理、检验、康复治疗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师来说,学校要支持他们从事附属医院的医疗卫生工作,为他们创造条件方便他们从事相应的实践工作。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理论的,只有从事具体的实践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准确运用知识去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操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们就所遇到的专业知识或实际问题向教师请教,尤其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就自己或亲戚所患的疾病向教师咨询。这时,如果仅仅知道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无法解决具体问题的。尤其是教材上提到的治疗方法、诊断检验技术、药品,与临床上所运用的方法、技术和药品可能相差甚远,因为临床上所运用的影像诊断技术和药品往往是新技术、新特药,而教材中的理论可能早以过时,有些甚至淘汰了,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实践工作,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而培养出实用型专业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机会。
(三)积极探索与临床医院或影像诊断仪器生产、销售和经营企业建立合作培训机制
由于大多数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附属医院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临床实践的需要,所以应与更多的医院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应在课余时间随时去合作医院或企业,参加相关专业实践工作。当然,学校也要为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创造条件,并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同时也可以聘请合作医院的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或其他卫生技术人员为兼职“双师型”教师,既能补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又能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 为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创造条件
以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为例,90%以上“双师型”教师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从临床一线过渡到教学岗位的“双师型”教师屈指可数。并且进入教学岗位后,临床实践的机会极少,因为多数教师工作后只进修过一次,时间在半年至一年,有一些教师甚至一次进修机会都没有,所以绝大多数“双师型”教师的临床工作经历呈空白状态,临床操作能力普遍较低,甚至多数“双师型”教师从教时间越长,临床实践能力越低,以致多数“双师型”教师只会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的内容“讲授疾病”,而不会实际中的治病救人、护理病人。况且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进修机会少导致知识和技术部分过时。所以只有给教师创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进展,才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技能水平,从而切实解决教师队伍后劲不足的问题。
(五)组织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学位
虽然大多数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但距实际需要差距还较大。因此,今后要制订相应的制度,鼓励和组织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学位。因为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增加中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而且可以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逐步形成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学位,不但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提升办学办学层次的要求。
(六)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和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规范“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工作,但是由于我国的办学体制和人员调配体制的制约,导致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组织教师培训操作困难,且培训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合学校需求,尤其是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进入实践工作的机会与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极少,导致许多教师缺乏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同时,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比例、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不高,整体素质较低。所以,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机制,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显得尤为迫切。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设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学校要为“双师型”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包括时间、经费,形成“主管领导—培训管理机构—培训计划—教师—考核制度”五位一体的培养机制。
数据统计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10000-12000人。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基础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就业方向
放射科医师、事业单位人员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