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署 读音: yī shǔ 是指古代掌医药的官署。负责掌管宫廷内的所有草药的管理,包括检查,试味,闻香,观色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对从药库中送出的药负责。
词语分开解释
基本解释:医
(医)
yī
治病:医疗。医术。医务。医道。
治病的人:医士。医生。医德。
治病的科学:西医。中医。
笔画数:7;
部首:匚;
详细解释:医
医、毉
yī
【名】
(会意兼形声。从匚(fāng),从矢,矢亦声。《说文》:“盛弓弩矢器也。”“医”,会意,从“殹”(yī),从酉(yǒu)。“殹”,治病时的扣击声。“酉”,用以医疗的酒。二字各有本义,今用“医”为简体字。本义:治病的人)
同本义〖doctor〗
医,治病工也。殹,恶姿也。医之性得酒而使。——《说文》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国语·越语》
不可以作巫医。——《论语》
譬之若良医。——《吕氏春秋·察今》
驰召医。——《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无医药。——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医国(指良医);医家有割股之心(喻医生有治病救人的虔诚愿望);缺医少药;医家(医生,医学家);医师(官名。为众医之长);医婆(女医师);医人(医生);医工(原为官名,指医官。后泛指一般医生);医流(医生,医家);医算(医生和卜人);医巫(治病的人。古代医生往往兼用巫术治病,故称)
医术;医学〖medicine〗
原来尊夫人懂得医理,明日就请来看看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又如:医手(医术高明者);行医;学医;医王(医术极精的人。多用以比喻诸佛或高僧等);医部(医学书籍);医理(医学道理或理论);医道(医术)
粥加曲蘖酿成的甜酒〖sweetwine〗。如:凉医(凉甜酒)
医
医
yī
【动】
治疗,治愈〖cure〗
聚毒药以共医事。——《周礼》
又如:医药局(集防疫、治疗、司药为一体的医疗机构);医缘(迷信的人认为疾病好坏与医药有命定的关系,称作医缘);医济(医治)
救治〖treatandcure〗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国语》
又如:医国(比喻救治国家)
医案
yī’àn
〖medicalcase〗中医治病时对有关症状、处方、用药等的记录,多用做书名,如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近人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等
医道
yīdào
〖artofhealing;medicalknowledge;physician'sskill〗治病的本领(多指中医)
医道高明
医德
yīdé
〖moralintegrityinmedicine;medicalethics〗医务人员应该具有的品德、作风
医德高尚
医护
yīhù
〖cureandnurse〗∶医疗护理
答应她回原来的老行当,干一辈子医护工作
〖doctorandnurse〗∶医生与护士的简称
医护全体参加
医科
yīkē
〖medicalcoursesingeneral〗教学研究上有关医疗、药物、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学科的统称
医科大学
医理
yīlǐ
〖principlesofmedicalscience;medicalknowledge〗有关医学上的道理或理论知识
医疗
yīliáo
〖medicaltreatment〗疾病的治疗
医生
yīshēng
〖doctor;physician;surgeon;medicalman;medicineman〗唐时设置学校令人习医,凡学医的人称为医生。今则用为业医治病者通称
医圣
yīshèng
〖medicalsage〗古代对医学上有极高成就的人的美称
医师
yīshī
〖medicalofficial〗∶古代执掌医务的官
医师,掌医之政令。——《周礼·天官》
〖qualifieddoctor〗∶受过高等医学教育或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经国家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高级医务卫生人员
医士
yīshì
〖doctor〗∶医生
〖prectitionerwithsecondarymadicalschooleducation〗∶受过中等医学教育或具有同等能力、经国家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负医疗责任的医务工作者
医书
yīshū
〖medicalbook〗关于医学的著作
医术
yīshù
〖leechcraft〗∶医学知识和技术
〖medicalskill〗∶医疗技术
医术高明
医务
yīwù
〖medicalmatters〗医疗事务
医务处
医学
yīxué
〖medicine;medicalscience〗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医学领域
医药
yīyào
〖medicine〗用于治疗疾病的物质或制剂
医院
yīyuàn
〖hospital〗病伤者得到医疗照顾的机构或场所
医治
yīzhì
〖cure〗∶人体患病的医疗过程
〖treat〗∶给病人或身体的部分以内外科治疗
〖heal〗∶治疗疾病,恢复健康
医嘱
yīzhǔ
〖doctor’sadvice〗医生根据病情的需要对病人在饮食、用药、化验等方面的指示和要求
基本解释:署
shǔ
办理公务的机关:专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签名,题字:签署。署名。署字。
暂代:署理。兼署。
笔画数:13;
部首:罒;
详细解释:署
shǔ
【动】
(形声。从网,者声。部署任务,各有系统,故从网。本义:布置;部署)
同本义〖arrange;dispose〗
署,都署有所系属。——《说文》
署,置也。——《广雅》
署位之表也。——《国语·鲁语》
部署诸将。——《汉书·高帝纪》
又如:部署(安排;布置);署用(署理任用);署事(处理事务);署置(设置官署任用官吏)
签名,签署〖sign〗
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冯湲署曰“能”。——《战国策·齐策》
又如:署笺(署名于章奏);署券(签署券约);署押(在文书上签名,押字);署榜(开列姓名,张榜示人);署议(上书议事。因上书须署名,故称);署衔(加书官职品爵于姓名上)
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actasdeputy〗
署南平教谕。——《明史·海瑞传》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范晔《后汉书·范雎传》
又如:署印(代理官职);署任(暂摄原任);署缺(本官出缺,由他官暂代其职);署事(官员任职,以一年为期的叫署事;代理管事);署院(代理抚台);署印老爷(代理官员)
署
shǔ
【名】
公署;官署。办理公务的机关〖officialbureau〗
署,官舍曰署。——《篇海类篇》。署使用于战国时期,常称官署,公署。
夫署,所以朝夕虞君命也。——《国语·鲁语》
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汉书·苏武传》
学士入署,常视日影为候。——《新唐书·李程传》
又如:署府(泛指官署)
署假名
shǔjiǎmíng
〖pseudonymous〗使用假名;根据假名鉴定
一本署假名的著作
署理
shǔlǐ
〖administerinanactingcapacity;actasdeputy;handlebyproxy〗凡官员出缺或离任,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职务
成祖即位,命署理礼部事。——《明史·宋礼传》
署名
shǔmíng
〖putone'ssignatureto〗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署姓名
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