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多为中型,体背通常有纵纹。雄孔和雌孔间隔5环。前、后吸盘均发达。3个颚上各有锐刺1列,约35~100个。颚上无唾液腺乳突,或仅有一些非常小的乳突。水生种类。原仅分布于欧、亚、非三洲,后引入美洲作医用。
日本医蛭是中国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1种吸血水蛭。体长一般30~60毫米,体宽4~8.5毫米。体狭长,略呈圆柱状,背腹稍扁平。背部呈黄绿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纵纹,中间1条较宽。纵纹两旁有密集的黑褐色细斑点。腹面暗灰或淡黄褐色,无斑纹。
医蛭吸血时,先用前吸盘吸牢,再由颚上齿锯开一个“Y”字形伤口。吸血后,由于体内10对盲囊充满血液,体高可增加2倍,体重增加6倍,吸血1次可供需用200天以上。在医蛭数量多的水田里,如果赤脚下田,每分钟可叮上20条。医蛭多集中在水田的四角或田边,有时也钻入田埂的泥土中,偶见爬上稻株或躲在稻丛的基部。平时极少游动,常吸附在水边或水生植物上,或匍伏在田中小泥块下面。
在长江流域,医蛭在4月中、下旬开始交配。5月中旬到6 月上旬在田埂边或水渠边产卵茧。卵茧外壁呈蜂窝状。每茧内含卵约10~20粒。经16~25天孵出幼蛭。孵化期在5月底到6月底之间,盛孵期为6月上、中旬。孵出的幼蛭即能吸血,到9、10月间体长可达30毫米,与成蛭已难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