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我们常引用“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出来的。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八法尽之。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症。皆可以用汗法来治疗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有余地在
咽喉,胸膈,胃脘的痰,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痰壅阴胃脘,毒物尚存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总罢工,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之上,病热暴急,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等应慎用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伤寒杂病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所以和法是一种专治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和法是一种既能驱除病邪,又能调理脏脏功能的治法,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的形成,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失治误治而损伤人体阳气,或因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同时,里寒证又有部位之深浅,程度之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由于里寒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至于寒邪伤人肌表的表寒证,则用汗法
清法是通过
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由于里热证有分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在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热证最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所以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药,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的,又当清法与滋阴并用,更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之法,热必不除,至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热证,当用辛凉解表之法治疗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行饮停,食积,气滞血瘀,水湿内停,痰饮不化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以纠正复归于平衡。此外,在正虚不能祛邪外出的时候,也可以补法扶助正气,并配合其它的治法,达到助正祛邪的目的。虽然补法有时可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免“闭门留寇”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