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事指佛灭后一百年左右,印度吠舍离地方跋耆族比丘在戒律上所提出的十项革新见解。这十项革新的见解,遭受到保守派教团的反对,因而在吠舍离举行“七百结集”,有七百位比丘开会讨论其事。会议结果,判定跋耆族比丘所提出的十事是不合佛教律法的,故云“十事非法”。
【十事非法】
依南传文献所载,上述事件也是造成印度佛教分裂为上座部、
大众部的根本原因。因为会议结果,主张“十事合法”的跋耆族比丘一万人也举行集会,制定自己的经律,形成大众部,而与主张“十事非法”的上座部分庭抗礼。
关于“十事”的内容,南北传佛教文献所载稍有出入。依《善见律毗婆沙》卷一所载,这十件事是:
(1)盐净:谓可将盐等调味料贮存在角器内,以备他日使用。
(2)二指净:当日晷之影自日中推移至二指宽间,仍可摄食。
(3)聚落间净:谓一聚落食后,得更入他聚落摄食。
(4)住处净:谓同界内之比丘,可随意于他处行布萨。
(5)随意净:于处决众议时,若僧数未齐,得预想事后承诺而先举行羯磨。
(6)久住净:随顺先例之意。
(7)生和合净:食足后得饮用不攒摇之乳(amathi,即未去酪之精乳)。
(8)水净:谓阇楼伽酒(即未酦酵之椰子汁)得饮之。
(9)不益缕尼师坛净:得缝制不用贴边且大小随意之坐具。
(10)金银净:谓得接受金银及许储蓄之。
◎附︰印顺《印度之佛教》第四章(摘录)
佛元百年间,佛弟子传持不绝,圣教之化力日张。自波吒利弗城(或译:波利、波多、波多罗弗、波罗离子),沿恒河西上,经拘舍弥、摩偷罗,而西北及于印度河流域,西南达德干高原。东方则毗舍离之佛教日盛,与波吒利隔河相望,形成东西两系焉。当第一结集,众意已未能尽同。阿难虑摩竭陀、毗舍离双方之不满,乃于恒河中流分身入灭,足以见分裂之机。经百年之酝酿,因人地之分化,乃有七百结集之举。
阿难弟子有耶舍者,波利比丘也,游化至毗舍离,于大林精舍中住。见跋耆族比丘,布萨日以金钵盛水,白衣来,辄呼曰:“诸贤,其施大众以钱!大众将以此购易所需。”耶舍不以为然,不受分,且明斥为不净,申其理于白衣之前。跋耆比丘以耶舍诽谤大众,启白衣之疑,议为之作摈羯磨,耶舍乃西行。受畜金银,为引起结集之因,《僧祇律》即唯传此事。
若依余律,则不止此一端,谓跋耆比丘凡有十事非法云。耶舍去摩偷罗,访三浮多于阿呼恒伽山,谋有以纠正之。又共访精通法律之名德离婆多于僧伽奢,得其赞可。乃遣使广集波利比丘之在阿盘提(阿軬荼)、阿■脾(伐腊毗)、沙只(奢羯罗)及摩偷罗等地者,共下毗舍离以论之。跋耆比丘闻之,亦遣使四出,以“波夷那(即跋耆)、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愿大德助波夷那比丘”为言。波利比丘既来,众口纷呶,末由取决,乃推代表九人——萨婆伽罗、离婆多、三菩伽、耶舍、修摩那、沙罗、富阇苏弥罗、婆萨摩伽罗摩、阿耆多以决之。时参与结集者,凡七百众,共会于婆利迦园。离婆多就十事一一发问,萨婆伽罗则一一答之,判为非法。传说如此。
据觉音等所述:当时之跋耆比丘,不以彼等之判决为然,仍遂行其所见,集比丘万人,别为结集,号大结集。国王左袒之,波利比丘乃被逼西避。《僧祇律》谓陀娑婆罗(优波离之弟子,疑即婆萨摩伽罗摩)诵出“律藏”。锡兰《岛史》及觉音,则说七百比丘断定十事非法后,即诵出法、律,以八月终其事。比较众说而观之,则七百比丘即波利比丘之东下及同情加入者。九代表之共论十事,实未获得定论,相持不下,乃各行其是。一则西方比丘之上座结集,一则东方比丘之大众结集。国王不满客比丘之少数固执,下令逐客,或亦有之。
十事之判为非法,实波利系比丘片面之辞。于此有不可不知者,则后世之所谓正统佛教,乃受波吒利城阿恕迦王之护持而形成者。吾人今日所据之史料,多为波利系之说,求其当于事理,盖亦难矣。即十事为论:(1)角盐净:听许贮盐于角器中,食时取相食中食之。净即听许之意。(2)二指净:日影过中,横列二指之长,亦得进食。(3)他聚落净:到他聚落得复食。(4)住处净:在同一界住者,不必一布萨,得随所住而各别行羯磨。(5)赞同净:得先为议决,后于僧中追认之。(6)所习净:即听许先例。(7)不攒摇净:未经攒摇之乳,即未去脂者,得取饮之。(8)饮阇楼凝净:未酦酵及半酦酵之椰子汁,得取饮之。(9)无缘坐具净:造坐具得不用边缘而随意大小。(10)金银净:即受畜金银。此十事,现存各律并判为非法。然以吾人所见,则(1)、(2)、(3)、(7)、(8)、(9),事关饮食,应即小小戒可舍之例。(6),为环境惯例之适应,其不碍解脱可矣,正不必一一与世俗争也。(4)、(5),疑出于僧事日繁,而多众和合之不易。受畜金银宝物之戒,缘起于摩尼珠髻聚落主,盖禁其为严饰也,故曰:“若自为受畜金银珍宝清净者,五欲功德悉应清净。”其铜钱、贝齿等课币,纵有所禁,亦突吉罗而已。然则商业发达,金银成为社会常用通货之时,“乞以购易所需”是否如耶舍所见之绝对不可,亦有所难言矣!
于此结集中,有萨婆摩伽罗婆(或译:婆飒婆、婆沙蓝等)、阿耆多(或译阿夷头)其人。藏传当时有上座婆娑波,受纳金钵,夜遣比丘持赴市中收集金宝施物,应即萨婆伽罗婆,跋耆系比丘之一也。真谛等传说五百结集时,别有界外结集,聚众万人,以婆师波罗汉为上座,殆亦即此人。后之大乘学者,欲托古以自厚,故移婆师波领导跋耆系之史迹,结合富楼那等五百人事,以成王舍城界外结集之说也。阿耆多,译无胜或难胜,与弥勒菩萨同名。《四分》、《十诵》并谓阿耆多受戒五岁,本难预结集之席,以其堪任教化,精识法律,乃立为敷坐具人,实为九上座之一。其青年明达,厕身上座之席,可谓创举!《增一经》序谓第一结集时有弥勒;大乘者每谓阿难与弥勒集大乘藏,固亦事出有因。阿耆多,应是跋耆系之青年英俊,与
大乘佛教之关系特深。惟移此佛灭百年顷事,属于第一结集,有未尽然耳!参加此第二结集之上座,除阿耆多外,不出阿难、阿那律、优波离之弟子,其时代不能后于佛元百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