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
疾病
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也是一种多发疾病,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 , DU)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和(或)十二指肠黏膜预防功能减弱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液中的胃酸消化腐蚀形成的局部炎性破损,严重时可损伤黏膜下血管或穿透肠壁肌层引起出血或穿孔。
分型
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上可分为糜烂、急性溃疡、慢性溃疡。
流行病学
通常可发生在任何的年龄段,但是对于青壮年男性多见。
病因
发病原因
诱发因素
大量饮酒、长期吸烟、应激等,也是诱发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原因。
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等。
症状
典型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多有长期、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与饮食密切相关。一般上腹部钝痛、胀痛或剧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症状,这种疼痛有明显的规律性,多数人在吃完饭后开始出现疼痛,再次进食时会有缓解,也有些患者会出现在凌晨严重,会疼痛醒来。
伴随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反酸、上腹胀、便血等。
此外,十二指肠溃疡严重的患者还会有呕血、贫血等症状表现。
就医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有节律性等相关症状,建议其及时前往医院通过相关检查,判断是否由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十二指肠溃疡属于消化内科的诊疗范畴,可以到此科室进行诊治。但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出现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时,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则应到胃肠外科就医。
检查
鉴别诊断
胃溃疡:多发生在进食后的0.5~1小时发生腹部疼痛,在下次进餐前自行消失,还可能会伴有体重下降、出血、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泌素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出现腹泻高胃酸分泌,血促胃素水平升高等为特征。一般可通过检测血促位素水平,增强CT或磁共振扫描有助于发现肿瘤部位。
诊断
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一般可以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方式。
治疗
一般治疗
建议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规律饮食,注意饮食的卫生,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服用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中医治疗,是要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十二指肠球溃疡根据它的临床特点,主要有气虚血瘀、热毒蕴结型,主要是胃脘疼痛,空腹时明显,进食后减痛,治疗方法主要是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敛疮生肌,常用方剂为黄芪建中汤、锡类散等。
外科手术治疗
当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溃疡穿孔、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溃疡癌变等情况时,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十二直肠溃疡出血可根据出血病灶的特点选择内镜下治疗,如钛夹等机械止血、局部喷洒蛋白胶、注射肾上腺素等,内镜止血不满意的除考虑手术外,还可考虑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预后
治愈性
十二指肠溃疡经规范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及给予有效治疗后可以痊愈,预后良好,但容易反复发作。
严重性
如果不规范性治疗,不去除诱发因素,有可能会反复性发作,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并发症
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引发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及日常
预防
一般十二指肠溃疡可通过饮食规律、改变不良的习惯、减少药物刺激、定期复查等方面进行预防。
家庭护理
进餐时需要充分咀嚼。避免吃生冷、坚硬等食物,少食多餐,停服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需要与家人分餐进食,避免交叉感染。
日常生活管理
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戒烟戒酒,保持良好情绪等。
发展史
十二指肠溃疡是中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与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吸烟、饮酒等有一定关系。一般患者可出现空腹时上腹痛,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多在空腹时发作,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进食后腹痛可缓解,服用抑酸剂后腹痛也可缓解等症状。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早期,由于对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了解不足,治疗后的效果比较差,而随着临床上的研究,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也逐渐的加深,而且经过一系列的临床上的试验,对于治疗方面制定了合理的方案,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进展,同时改善对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针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一些新的药物,比如中药制剂等被引入到治疗中,增加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更好地针对自身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进展。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38
目录
概述
分型
流行病学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