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战争
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统称
十五年战争是日本一些人士提出的一种称呼和历史观,是对“九·一八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全面抗日战争”(日本称“日中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三场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统称。这种历史观,从历史连续性的角度来理解1931年至1945年间的战争历史,特别强调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战争是连续的、密不可分的,中国大陆是主战场,最终取得胜利的是中国人民。
概念介绍
“十五年战争”这个说法最初是由评论家鹤见俊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说法也未广为人知,而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以岩波书店1968年出版的家永三郎的《太平洋战争》为发端,江口圭一、藤原彰等人也相继在研究中使用。“十五年战争”论认为,从九·一八事变太平洋战争,都是针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实行的侵略战争,在揭露战争中的残虐暴戾行为的同时,也认为《治安维持法》等战前、战时的日本国家体制存在问题。
反对意见
对于“十五年战争”说,日本学界有以下四种反对意见。
第1种意见,认为如果将九一八事变、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的话,就容易忽略避免战争的可能性。比如,筑波大学臼井胜美教授一方面认同追究战争责任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认为“满洲国”成立以后中日之间仍然存在几条路可选,也就是说从九·一八事变到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并没有必然联系。在此基础上,臼井胜美认为应该将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至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这段时期称为“十五年战争”。
第2种意见,与东京审判有关。日本的保守派认为东京审判是胜者强加给败者的判决,所以反对东京审判以九一八事变作为战争的起点。比如,上智大学藤村道生教授认为九一八事变是陆军中枢发动的政变,并不是在日本的国家意志下进行的,它跟在大本营命令下攻占南京以及由御前会议决定与英美荷开战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第3种意见,认为“十五年战争”史观容易忽略日本对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的战争责任。基于此,和歌山大学副岛昭一教授认为应该称“亚洲太平洋战争”。
第4种意见,则属于客观原因,即具体战争时间的问题。日本大学秦郁彦教授指出从九一八事变到战争结束时间是13年零11个月,不能称为“十五年战争”,而应该称为“十四年战争”。但是,秦郁彦否认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日语称“卢沟桥事件”)的连续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7 15:37
目录
概述
概念介绍
反对意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