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建设是指“
台湾当局”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时在台湾所进行的一系列基础建设工程。台湾当局在当时,有鉴于台湾许多公共基本建设,如道路、港埠、机场、发电厂等尚且处于匮乏欠缺的状态,再加上1973年10月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所以为了提升跟深化总体经济发展而开始规划进行10项大型基础建设工程。由台湾时任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院长
蒋经国所提出,建设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资总额
新台币2,094亿元。在十大建设中,有六项是交通运输建设,三项是重工业建设,一项为能源项目建设。
建设背景
(一)交通运输及电力等基本设施的投资相对落后,形成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当时台湾的工业及出口商品仍以劳力密集的轻工业为主,而且轻工业加工所需的中间产品多依赖国外供应,极易受制于人。因此,为消除基本设施的瓶颈、改善经济结构,以奠定未来经济发展更为稳固的基础,遂有十大建设计划的提出。
(三)台湾外交上的重大挫折。
(四)隔年又碰上全球性的石油危机。
二战结束后,台湾经过三十年不间断的努力,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50年代,台湾通过“三七五减租”等政策诱迫农民放弃土地收益,投入工业生产;并通过限制进口促进本土工业发展。1960年代,台湾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计划,扩建基础设施,跨入工业社会门坎,实现了贸易顺差和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1970年代,台湾经济已经步上起飞的跑道。然而此时,台湾的决策者却感到了来自外交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公报》。同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发布,中国和日本正式建交。正当台湾在外交上日渐孤立之时,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陷入高失业高通胀的滞胀泥潭。这在经济上,给能源匮乏的台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台湾岛内物价飞涨,外贸顺差局面遭逆转,经济增长率也从1973年的12.8%下降到了次年的1.1%。
面对不期而至的新困境,担任“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院长”仅一年多的蒋经国,在1973年1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十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大会上果断作出决策,宣布从1974年起,将在五年内完成九项重要建设的规划,包括南北高速公路、北徊铁路、苏澳港、台中港、大造船厂、铁路电气化和桃园国际机场。加上后来的核能发电厂,合称“十大建设”。其中六项是交通运输建设,三项是重工业建设,一项是能源建设。
这十大建设涉及高科技和重工业领域,而台湾却恰恰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为了弥补这个缺口,蒋经国政府除了聘请欧美专家外,还广招留学海外的精英返台加入建设行列。此外,蒋经国还将在台湾学习建筑、土木等理工专业的人才派往沙特阿拉伯等地训练,盼他们两年后学成归来,继续参与十大建设。
由于担心财政负担过大,台湾岛内对于十大建设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可喜的是,到了70年代末,十大建设工程大部分完工。台湾建立起了发达的交通与港口运输系统和现代化的钢铁与石化工业,奠定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到1978年,台湾重工业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达58%。1979年,工业产品出口比例超过90%,对外贸易额突破300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台湾经济的实力与地位初步确立。
建设过程
十大建设包括兴建岛内南北高速公路、
铁路电气化、花莲到苏澳的北回铁路、台中港、苏澳港、桃园机场、核能发电厂、高雄钢铁厂、高雄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建设项目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七项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后三项为重化工业。总经费在初时估计约需要50亿美元,即1974至1978年间平均每年10亿,相当于当时外汇储备的40%,流通货币的60%。由于当时正是石油危机造成物价上涨、民间投资意愿低落之际,十大建设所需经费庞大,需要大举借款,因此这一决策受到国民党内外许多人的质疑。在巨大的压力下蒋经国力排众议,提出“今天不做,明天将会后悔”,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十大建设完成。
南北高速公路(中山公路)北起基隆,南至凤山,贯通台湾南北,连接高雄、基隆两港,全长约373公里,这是蒋经国亲自筹划的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1969年,时任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副院长兼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主任的蒋经国带领“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经济及交通专业人员,开始进行南北公路的可行性研究。当时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已经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所以,蒋经国决定应该效法美、韩等国建立一条贯通台湾南北的高速公路。然而,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会遭遇许多困难,当时曾参与工程建设的陈世圯先生回忆说:
除了施工规划和天然灾害,当时最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就是土地取得,高速公路的宽度是40公尺,绵延南北,群众对如此大规模的土地征收相当反感。台湾当时是农业社会,农民安土重迁,土地等于是他们的根,被征收之后根都没了,民怨可想而知。另外,依据民间习俗,“对路冲”是非常犯忌讳的,即使当时台湾民众都相信能体谅政府公共建设造成的不便,但土地取得仍是非常困难。记得当时有一位年轻有魄力的桃园县县长,就是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用无限的耐心与群众沟通,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该县的土地征收,深获经国先生赏识。
建设目的
开展这10项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配合台湾岛改造计划,也为了建立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改变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自给水平,减轻对外依赖程度。70年代是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可以说,十大建设就担起了脱胎换骨的重任。
当十大建设开始筹划推动时,困难重重是可想而知的,当时主要有三个难题:人力问题、技术问题、财力问题。对于这些难题,蒋经国总是争取全力解决。1974年2月,蒋经国在“立法院”作报告时,提出做到经费、人事、奖励、意见四大公开,以推动十大建设。
据台湾报纸记载:台中港第一期工程从开工到完工,蒋经国冒着烈日飞沙、寒风骤雨,先后巡视12次,并参加传递石头的行动。
建设内容
交通运输建设
1、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
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小港,中以支线连接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全长373公里。1971年8月14日开工,1974年7月29日三重到中坜路段率先通车,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桥启用,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2、铁路电气化
因1972年至1973年期间,台湾对外贸易发达,而国营铁路台铁之现有车种、车次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而开发。计画施行范围为西部干线纵贯线全线,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3、北回铁路
北回铁路是为使东部铁路干线与西部接轨,将花莲车站移至现址,兴建花莲(新)车站至宜兰线南圣湖车站(今 苏澳新站)之单线新线。1979年12月完工,1980年2月1日全线通车。
4、桃园国际机场(原名为中正国际机场)
台北桃园国际机场是因应
台北松山机场的运量饱和,于距台北市西南方约40公里的桃园县大园乡(今桃园市大园区),另新建占地1,223公顷的新国际机场。原计画名桃园国际机场,1979年2月26日启用之际订名中正国际机场。
5、台中港
台中港:延续日据时期之新高港计划,并解决台湾中部无国际港口的问题;1983年6月完成初期工程。
6、苏澳港
苏澳港:原为小型港口,而后为具备国际港口功能而扩建,1983年6月完工。
重工业建设
7、一贯作业炼钢厂(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炼钢厂(
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了防止依赖外国钢品太深,减轻外汇负担,并解除过去因钢源不一,影响产品精度的缺点,遂决定兴建一贯作业炼钢场,于是出资兴办中国钢铁公司,并将其纳入十大建设之一。中国钢铁公司的一贯作业炼钢场,占地约480公顷,位于高雄临海第四工业区,滨临高雄港第二港口,自远洋输入原料后,可迳泊厂区码头起卸,节省运费与转运成本。
8、大造船厂(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大造船厂(
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总厂):座落于高雄市小港区的临海工业区内,是十大建设中第一个完成的重要建设,该厂的设立肩负支持航运、贸易、国防及发展关联工业多目标之基本任务。于1975年建厂同时,即承建美商44万5千载重吨超级油轮,同时中国造船公司也合并原位于基隆的台湾造船公司为其基隆总厂。
9、石油化学(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学工业(
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炼油总厂):在高雄县(因高雄县市合并改制直辖市,并入新成立之高雄市)开发两处石化工业区—「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业区」和「林园石化工业区」。中国石油公司高雄炼油总厂的兴建对于台湾的塑胶、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化学品工业之发展而言,不仅减少岛内工业对外之依存性,且将增加下游加工产品在外销上的竞争力。然2014年因管线老旧泄漏,不幸发生气爆事故。
能源项目建设
10、
第一核能发电站共有两部机组,其装置容量各为63.6万瓩。核能一厂列入十大建设计划优先兴工,两部机组分别于1977年与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发电厂、第三核能发电厂为核能发电的延伸计画,后续列入十二大建设计划,分别于1981年与1984年完工。
建设影响
当初任“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院长”的蒋经国决定十大建设的计划时,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当时台湾经济尚处于起飞初期,民众经济所得尚未提高,以及当时遇上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台湾当局退出联合国等外交困境,可以说,台湾在发展十大建设时,当局是没有经费的。所以,有部分官员表示反对,但蒋经国以一句“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力排众议,后来通过找沙特借款才得以解决。也就是说,十大基础建设是举债建设。后来也证明蒋经国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确实推动了台湾经济起飞。可以说,台湾经济完全起飞是在十大建设之后。
以当时蒋经国的观念来说,他认为,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富可敌国”与“贫无立锥”如果形成两个极端,却被理解为经济真的成长了,这应是一大讽刺。所以,为了避免像许多高度开发国家那样财富集中,贫富悬殊,他认为发展不仅要财富增加,也要合理分配,这样人民才能在均富的标准下愉快又勤劳地工作,社会才能稳定。可以看到,“十大建设”里有七项是经济基础建设,对台湾未来来说,不管采取哪种发展策略都是非常必要的建设。
“十大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方面影响,的确给台湾带来焕然一新的生活风貌,但另一方面也牵动了政治与社会的演化。在人民知识与经济能力大幅提升的情况下,要求政治开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原来严密的政治控制体系已逐渐不能应对人民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