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在白菜、甘蓝、油菜、萝卜等蔬菜上发生,其背面生长白色霉层,严重时幼苗变黄枯死。
病理简介
霜霉病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病害之一,中国各地均有发生,在沿江、沿海和气候潮湿、冷凉地区易流行。病害流行年份大白菜株发病率可达80%~90%,减产30%~50%,且病株不耐贮存。
症状
十字花科蔬菜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其次危害留种株茎、花梗和果荚。成株期叶片发病,多从下部或外部叶片开始。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绿色小斑,扩大后病斑呈黄色,因其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空气潮湿时,在叶背相应位置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稀疏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变成褐色时,整张叶片变黄,随着叶片的衰老,病斑逐渐干枯。大白菜包心期以后,病株叶片由外向内层层干枯,严重时只剩下心叶球。
花轴受害后呈肿胀弯曲状畸形,故有“龙头病”之称。花器受害后经久不凋落,花瓣肥厚、绿色、叶状,不能结实。种荚受害后瘦小,淡黄色,结实不良,空气潮湿时,花轴、花器、种荚表面可产生较茂密的白色至灰白色霉层。
病原物
病原物为
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 Fries],鞭毛菌亚门霜霉属。
形态
菌丝无隔膜,可产生吸器;吸器为囊状、球状或分叉状。
无性繁殖时,从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抽出孢囊梗,基部单一不分枝,顶端二叉分枝4~8回,分枝处常有分隔,分枝顶端的小梗细而尖锐,略弯曲,每小梗尖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无色,单孢,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多在发病后期的病组织内形成,留种株在畸形花轴皮层内形成最多;卵孢子黄至黄褐色,球形,厚壁,外表光滑或略带皱纹,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
生理
病菌菌丝生长发育适温为20~24℃,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8~12℃,孢子囊萌发适温为7~13℃,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为16℃。
病害循环
北方地区,卵孢子是春季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北方冬季不生长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卵孢子只要经过两个月的休眠,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就可萌发侵染。卵孢子和孢子囊主要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或孢子囊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发病部位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使病害逐步蔓延。植株生长后期,病组织内菌丝分化成藏卵器和雄器,有性结合后发育成卵孢子。
发病因素
霜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措施等因素有关,其中以气候条件的影响最大。
气候条件
病害发生、流行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温度决定病害出现的早迟,雨量决定病害的轻重。在适温范围内,湿度越大,病害越重。气温16~20℃,昼夜温差大或忽冷忽热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田间湿度越大,夜间结露或多雾,即使雨量少,病害也会发展较快。
栽培条件
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的田块,土中菌量多,病害发生早且严重。秋季播种早,作物生育期提前,病害发生早,危害重。基肥不足、追肥不及时会导致植株
营养不良,抗病力下降。
品种抗性
品种抗性大白菜形态与抗病性有一定关系,一般疏心直筒型品种较抗病,圆球型和中心型品种较感病。一般抗病毒病的植株也抗霜霉病,感染了病毒病的植株也易感染霜霉病。因此,病毒病流行时,霜霉病也容易大发生。
防治
霜霉病的防治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利用抗病品种 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近年来已推出一批杂交种(杂交一代),如青杂系列、曾白系列和丰抗系列等,且已广泛应用。
2.合理轮作,适期播种 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因为淹水不利于病菌卵孢子存活,可减轻前期发病。秋白菜不宜播种过早,常发病区或干旱年份应适当推迟播种。播种不宜过密,注意及时间苗。
3.加强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追肥。
4.药剂防治 加强田间检查,重点检查早播地和低洼地,发现发病中心时要及时喷药,控制病害蔓延。常用药剂有: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每公顷用药液750~1500千克,随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前期用量少,后期用量应加大。上述药剂与浓度也适用于十字花科蔬菜白锈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