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园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境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香园,即居廉、居巢故居,原名为隔山草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街道隔山社区江南大道中隔山怀德大街3号,被誉为“岭南画派摇篮”“岭南画派的发祥地”。
历史沿革
清同治三年(1864年),十香园始建。
清光绪元年(1875年)起,居廉在十香园内的“紫梨花馆”设帐授徒,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逝世。
抗战时期,日军用钢缆拉塌了居廉的居室“啸月琴馆”和居巢的住所,园内许多建筑亦同遭受破坏。
2000年后,广州市政府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海珠区全面启动了十香园修缮工程。
2006年始,投入2000多万元修复十香园故居。
2007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十香园旧址东南部进行了勘查。9月,十香园第一期工程落成。
2009年,投入5000多万元完善二期工程,包括修缮绥与十香园同期的保留建筑一幢,新建展厅、艺术交流厅以及园林水系、亲水平台、休憩广场以及园林绿化等项目。
2010年7月,十香园二期主体建筑封顶。11月广州亚运会开幕前,十香园第二期工程全面落成完工。
2023年5月11日下午,“居汝明、赵荇芬伉俪捐赠仪式”在广州市海珠区十香园纪念馆举行。此次捐赠作品共六件,包括居巢《鱼》《古泉七弟试仕粤西》,居廉《葡萄昆虫图》《绮兰女史小影》,容祖椿《隔山老人小影》,黄士陵《筠清馆金石录二铭》。
整体布局
十香园园内现存建筑3座、东巷及四周围墙,除位于西北角的紫梨花馆外,其余两座为后来补建。现建筑面积约696平方米,整体平面近方形,东面是青云巷,南北走向,红砂岩条石铺地。北巷口原有更楼一座,前装有企栋及板门,后为石夹巷门,现已封,巷中西墙开门可进园内。园内东南原为居廉居住的啸月琴馆,西南原为居巢居住的今夕庵。两居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所拆,现只余一夯土墙做围墙。园内东北角为厨房,园存之隶书木刻匾额“十香园”为清咸丰末年辛酉(1861年)杨其光所书。屋前院落,背靠隔山,面朝海珠涌。园西北为居廉授徒之紫梨花馆,进深一间,原为卷棚顶,现改为硬山顶,前有挑檐枋承托前廊屋面,靠东为房间,馆前为花园。
文物遗存
十香园清理出一批器物,有青花瓷碗、墨碟、绿釉灯、釉陶灯盏、陶烧炉等。
青花杯1件,敞口,方唇,斜壁略外弧,圈足。胎体洁白细腻。口径4.4厘米、底径2厘米、高2.6厘米。
青花盘1件,做口,圆唇,斜壁,浅腹,矮圈足,内平底。盘内饰人物山水画。口径23厘米、底径17.2厘米、高3.7厘米。
青花小碗1件,敞口,圆唇,弧壁,圈足。口径7.6厘米、底径3.3厘米、高3.7厘米。
青花罐1件,短直颈,丰肩,鼓腹斜收至底,假圈足。胎洁白,细腻致密。器腹饰梅花纹。口径5厘米、底径6.5厘米、高9.3厘米。
青花多格碟1件,莲花瓣形。胎质洁白细腻,开冰裂纹。直径8.6厘米。
釉陶灯2件,浅盘口,圆柱形柄,中空,喇叭形圈足。灰黄胎,通体施绿釉,素面。口径7厘米、底径9.5厘米、通高21厘米。
陶炉1件,宽平沿,弧壁,平底。底有镂空陶箅。口径40厘米、底径35厘米、高27厘米。
历史文化
相关故事
十香园是岭南画派的摇篮,十香园前身是居巢的画室啸月琴馆。居巢自小学书习画,年轻时已有声名。堂弟居廉小十七岁,慕兄之才艺,追随学艺,形影不离。时居室称隔山草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居氏兄弟游览广西,遇江苏籍画家宋光宝、孟觐乙,交流画艺,绘画技法因而大进。清咸丰六年(1856年),返广州,依故里营建十香园,至55岁居巢弃世。自此居廉独担十香园,绘画授徒,继承传统绘画笔墨技法同时,师法自然,追求作品形神相兼,创撞水、撞粉法,在当年画坛上独树一帜。
命名典故
因庭园内种有素馨、茉莉、瑞香、夜来香、鹰爪、夜合、珠兰、君子兰、白兰、含笑10种香花及各种草木,故命名为“十香园”。
文物价值
十香园是居廉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度过的地方,居廉在十香园创造出大量的艺术作品,十香园以“蒙馆”形式,培育出伍德彝高剑父陈树人等近代岭南大批美术人才,因而最终奠定了在广东画坛上的特殊地位。
文物保护
1983年8月,十香园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30米—60米、东外延60米、南外延30米至怀德四巷一线、北至海珠涌北案线。
2023年1月10日,十香园被列入《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十香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街道隔山社区江南大道中隔山怀德大街3号。
开放时间
十香园的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09:00—17:00,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线路
广州地铁2号线江南西站A出口;广州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8号线昌岗站C2出口,步行约1.2千米到达。
参考资料
十香园.广州市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应用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14: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