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村莲花山庄的景区,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挖洞298米,洞内雕有半圆雕267尊像,浮雕394平方米,是山西省新进发现并开发的又一历史人文景观。
景区来源
相传在远古时候,如来佛主云游东土来到
晋阳大地,看到官府暴政横敛,百姓日不聊生,佛主为拯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曾在此开辟洞穴设立道场传经说法。当时,聚集学法者达千人之多,而且个个诚潜心修炼都成正果。
我中心为挖掘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再现当年众佛修炼的壮观场面,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遵循历史典故,投入巨资凿洞雕像,“千佛洞”也因此而得名。
“千佛洞”在传说的原址上依山而建,占地2675平方米,挖洞298米,洞内雕有半圆雕267尊像,浮雕394平方米,她塑造了佛教界的诸佛主、菩萨、罗汉、天王、祖师和金刚等传奇人物及连环故事。
“千佛洞”总体布局合理,门类齐全有序,共有四大部分组成。即; 有体现婆娑世界的“华严三圣”; 有体现琉璃世界的“东方三圣”;有体现极乐世界的“西方三圣”;还有体现地狱298米,洞内雕有半圆雕267尊像,浮雕394平方米,她塑造了佛教界的诸佛主、菩萨、罗汉、天王、祖师和金刚等传奇人物及连环故事。
“千佛洞”总体布局合理,门类齐全有序,共有四大部分组成。即; 有体现婆娑世界的“华严三圣”; 有体现琉璃世界的“东方三圣”;有体现极乐世界的“西方三圣”;还有体现地狱冥界的“幽冥洞”。两洞口中央影壁有60余平方米的全佛图,充分展示了佛界圣境众佛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统一。这在一般的佛教庙堂中较为罕见。
“千佛洞”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屏弃了大兴修建庙宇殿堂的传统刻板模式,而是遵循历史典故,凿洞雕像。利用我省地处黄河之源、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大胆探索继冰雕、石雕、沙雕等艺术之后中华艺苑中,又一枝独秀的奇葩---土雕。开创了中华土雕艺术的先河。
在开发伊始,便受到了各级政府、专业行家、学士名流以及旅游团体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华社、中新社、省市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相继向国内外作了详实的报道。看过:“千佛洞”的人士都对这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给与了高度评价:
开创土雕艺术之先河,再现佛国圣境之风采。
品味别有洞天之奥妙,弘扬黄土文化之特色。
地域文明
又有人这样说:
山西人没来过“千佛洞”不算真正的山西人,
外地人来山西没到过“千佛洞”也枉来山西一趟。
“千佛洞”开发之初,有关专家学者和开发者多次对上兰地区的土质结构,土壤情况作过实地的调研和科学论证,充分肯定了“打开灵石县空出晋阳湖”的历史演变过程的真实性。而上兰地区又属太原盆地德制高点,地气干燥,所以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土质结构。这里土质粘性强,密度高,具有不易风化和坍塌的优点。离上兰村一公里的土堂大佛从汉代塌显出来至今保存完好,便是最好的佐证。联系传说中的千佛在洞内修炼,说明这里的土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地方所不可比拟的。黄土这一中华民族子孙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财富,千百年来仅作为耕作使用,她更可贵、更高品味的潜在价值并没有被人发现和利用。
我中心这次开发已黄土为主要资源的“千佛洞”,是挖掘和弘扬黄土文化“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
挖掘几百米深的洞穴,都尚未采用除黄土结构以外的现代建筑材料和机械手段。雕塑工作及其景致画面,也都是在黄土的基础上进行,并未掺和任何添加剂同时也未将雕塑品进行移植处理。
在“千佛洞”的外围建筑上也力争突出一个“土”字,忌大兴修寺建殿、画蛇添足,拒现代化气息浓厚,是主题变味。
把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的浓厚文化积淀原汁原味地展示在游人面前,让人们更多的、更深层次地全方位地了解我中华民族的古老、神秘和伟大。
步入“千佛洞”寺院,山门额头上的“千佛洞”和东西两洞口额头上“真诚”“自在”几个笔锋犀利、苍劲有力的扇形碑刻,是由荣获省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书法铜奖的世界华人艺术家太原籍人氏刘佩基先生所题。而两侧八字墙上“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八个大字时太原籍人氏吴金先生隶体书写。让人领略其中的含义和佛教文化的真谛。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