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子
禾本科千金子属植物
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 (L.) Nees)是禾本科千金子属二年生草木。千金子全株微被白霜,内含乳汁;茎直立,分枝多;单叶交互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茎下部叶较密,线状披针形至阔披针形;杯状聚伞花序,基部轮生叶状苞片,分枝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同生于萼状总苞内;蒴果近球形,表面有褐黑两色相杂斑纹;花期4-7月,果期7-8月。其名千金子,本为“千茎子”,盖本品分枝多,因而得名。
植物学史
其名千金子,本为“千茎子”,盖本品分枝多,因而得名。
形态特征
一年生。秆直立,基部膝曲或倾斜,高30-90厘米,平滑无毛。叶鞘无毛,大多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1-2毫米,常撕裂具小纤毛;叶片扁平或多少卷折,先端渐尖,两面微粗糙或下面平滑,长5-25厘米,宽2-6毫米。
圆锥花序长10-30厘米,分枝及主轴均微粗糙;小穗多带紫色,长2-4毫米,含3-7小花;颖具1脉,脊上粗糙,第一颖较短而狭窄,长1-1.5毫米,第二颖长1.2-1.8毫米;外稃顶端钝,无毛或下部被微毛,第一外稃长约1.5毫米;花药长约0.5毫米。颖果长圆球形,长约1毫米。花果期8-11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区;亚洲东南部也有分布。生于海拔200-1020米潮湿之地、田边草丛或路边草丛。千金子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夹砂土壤,粘质土壤也可种植。
繁殖方法
千金子繁殖方式主要为种子繁殖。
科学整地:千金子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条件都能种植,但要求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种植前深翻土地25-30厘米,耙平耙细。可结合整地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40-50千克、钙镁磷肥50千克。
严格选种:千金子用种子繁殖,应选择籽粒大而均匀、无虫蛀、无霉变的种子,最好是前一年秋季生产的种子,发芽率能达到85%以上。放置2年以上的种子发芽率降低。不适合作种用。
适时播种:分冬播春播两种,在实际生产中。冬播比春播产量高,籽粒也更饱满;而春播必须早,以在春分前后为好,播种过晚产量明显降低,故在生产中一定要慎重。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最好在9月中旬播种,以确保翌年取得高产千金子。多采用直播方式播种,按行距40-50厘米开2厘米深的小沟,将种子播入后轻踩一遍。再搂平;也可采用穴播。干旱时要浇水。如地表湿润可不浇水。667平方米用种子22.5千克。
栽培技术
分次间苗:千金子种皮较厚,出苗很慢。需15-20天才能出齐苗,在此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苗出齐后长到10厘米左右时,先间去过密的小苗。以免影响其他植株生长。当株高20厘米时,按株距20-25厘米定苗。
及时排灌:根据旱情适当浇水,要保证上冻前、返青期和分枝期水分充足。在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由于千金子主茎中空,结实后期上部重量很大.应当停止浇水,以防倒伏。
中耕除草:冬播的千金子苗期已进入冬季,应以中耕松土、提温保墒为主。中耕次数应视墒情而定。每次雨后或浇水后需中耕除草。一般冬前中耕2次,春季中耕2次。每次中耕时应注意勿伤茎皮,以免影响千金子生长。翌年春季进入返青期后,千金子生长非常旺盛,这时中耕要注意给根部培土,以保护植株不倒伏。
合理施肥:千金子以底肥为主,返青期和分枝期结合浇水可667平方米施稀释10倍的人粪尿1000-1500千克.或10千克尿素。千金子以籽实入药,可多施磷、钾肥。缺肥时可在开花前期和结实初期667平方米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50-60千克各喷洒1次。这样可以促使千金子植株健壮、籽粒饱满。提高产量。
适时收获:6月上甸至7月上旬.千金子开始陆续分批成熟.籽粒慢慢变干,当千金子有2/3以上果实变褐色时就可收获,一般667平方米产200-230千克。
病虫防治
病害
斑枯病:加强田间管理,适量浇水,施用彻底腐熟的农家肥:氮肥不能过量,种植密度不能过大;遇雨季及时排渍;保持株间通风透光,及时摘除病叶带到田外销毁,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视病情防治3-5次,结实期停止使用
枯萎病:农业防治同斑枯病。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灌0.5升左右,每隔10-15天灌1次,连灌2-3次。
虫害
地老虎:早春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是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的关键一环。最好是先喷药后除草.以免已发生的幼虫入土隐蔽,清除的杂草要深埋。药物防治,可采用来杀毙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倍液、50%辛硫磷800倍液喷洒防治,也可667平方米用3%米乐尔颗粒剂2-5千克处理土壤。
主要价值
饲用
该种可作牧草。
药用
千金子的熟种子可药用,性温、味辛、有毒,主治水肿、痰饮、积滞胀满、二便不通、血瘀经闭、顽癣疣赘等症状。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12:5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