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
汉语成语
千锤百炼(读音:qiān chuí bǎi li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晋·刘琨重赠卢谌诗》。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晋·刘琨重赠卢谌诗》:“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衍生典故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卷四·刘枣强碑》:“自李太白百岁,有是业者,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在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千锤百炼”。
成语典故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人。刘琨是一个贵族阶级的爱国者,他的理想是匡扶晋室。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他出任并州刺史,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拜大将军,建兴三年又官至司空。曾多次和刘聪、石勒作战,守山西数十年,后被幽州刺史段匹殚所杀,年仅四十八岁。
刘琨在重赠自己的僚属卢谌(字子谅,曾做刘琨的主簿)一诗中,抒发了自己扶助晋室的怀抱和功业未成的感慨。全诗三十句,后八句是:“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大意是:时间是不等待我的,像浮云一般地流逝过去了。红色的果实和繁茂的花朵,都为深秋的劲风所摧落。在狭路上惊马翻了车,折断了双辕。没有想到经过千锤百炼的钢,如今却变得像能缠绕在指头上那样柔软。
刘琨借诗以抒发自己命运坎坷、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后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两句诗,被简化引申出“千锤百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诗文等作反复、精心的修改;也用来比喻经历了多次艰苦斗争的磨炼和考验。
到了晚唐时的著名文学家、诗人皮日休不仅推崇刘琨的诗,更十分赞赏李白在写诗时对词句的斟酌,他说:“自从李白死后,从事诗创作的人都以太白为榜样,精雕细琢,力求诗句的神奇完美,一字一句都要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虽然都赶不上李白,但也写出过一些好的作品。”
成语寓意
明初大文学家宋濂曾经在《送东阳马生序》里自叙自己年少时读书所经历的磨难:“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历史上诸多伟大的人物,无一不是从坎坷磨难中走出来的,然而也正是这些磨难,才铸就了他们的成就。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看那些长得最茂盛,年代最久远的大树,其根在地下绵延几十米,但在它们还是小树的时候,也都经历过风吹雨打,每一次磨难便促使它的根系更发达,最后才变成参天大树。一块铁,要经过千锤百炼,反复击打和不断地淬炼,才能变成一把修长锋利、寒光毕露的宝剑。人生也是这样,一路上要经过种种磨难,有时候甚至会磨出血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坚韧。
成语运用
“千锤百炼”比喻对诗文等反复琢磨、加工。也比喻经历了很多磨炼和考验。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人,也用于诗文的写作。
清·赵翼瓯北诗话》:“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余乡张明经晴岚,除夕前自题门联曰:‘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干锤百炼人。’”
秦牧《鹩哥的一语》:“语言艺术是多么讲究精炼;一句千锤百炼、寓意深远的说话,就抵得许许多多不着边际的闲言赘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08:1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