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Meridian Gate),位于
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北京故宫内,是
北京故宫的正门,位于北京故宫南北轴线,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午门始建。
清顺治四年(1647年),午门重修。
清嘉庆六年(1801年),午门又修。
民国七年(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
民国十五年(1926年),午门进行修缮。
民国十九年(1930年),午门的东西马道维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午门西雁翅楼南北穿堂维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处修缮午门钟楼。
1959年,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迁出午门。
1963年,午门正楼修缮。
1977年,午门正楼油饰彩画、东西雁翅楼修缮与油饰彩画工程完成。
1978年,午门角亭大木加固工程完成。
1982年,午门西雁翅楼房顶翻修。
1984年,午门外石地面翻墁、引进消防管道工程完成。
2004年,午门修缮工程开始。
2005年5月,午门大修一期工程完成,关闭30余年的午门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2013年9月3日,
故宫博物院对午门雁翅楼及崇楼区域进行保护维修及展厅改造。
2011年7月2日,故宫博物院实行自南向北单向参观路线:午门(南门)只作为参观入口,游客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
神武门(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观众参观结束后可由神武门或东华门(东门)离开故宫。
建筑特点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
端门、
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
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
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
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米,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米,进深5间,25米,重檐庑殿顶。
主要景点
门洞
午门有五个门洞,从正面看,只能看到三个,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五凤楼
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
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包含午门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午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开放时间
全年实行周一闭馆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
8:30—17:00(停止入馆时间:16:10)
每年11月1日至来年3月31日
8:30—16:30(停止入馆时间:15:40)
交通路线
周一闭馆日全天不可通行,实际开放情况以现场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