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一个历史悠久、学术实力雄厚的学院。
学院简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源于1903年文华大学大学部,弦歌百年,蜚英腾茂。建系早期,一批从国外归来的著名学者曾先后在这里任教和从事科学研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桂质廷博士,于1930-1939年担任华中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毕业于布朗大学的卞彭博士,于1939-1953年先后任华中大学理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他们言传身教,筚路蓝缕,奠定了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物理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2年成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学校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特区”加强建设。学院2013年入选湖北省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2016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2018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20年,物理学专业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并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世界知名学术水平计量分析数据库ESI于2019年5月发布了世界大学物理学排名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发表的热点论文数量进入中国前10位;2022年6月软科发布的2022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院物理学科位列内地大学并列第13名。
学院日常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
教职工代表大会三大部分组成,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重大事项议事决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形式,是学院职权范围内的的最高决策机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下设六个工作委员会,即学术委员会(物理学科学术评议组)、发展委员会(教师聘任组)、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研究生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本科教学机构包含七个教研室,即普通物理教研室、理论物理教研室、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处理教研室、通信教研室、大学物理教研室、电信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的研究机构包括十一个研究所(研究院、中心),即
粒子物理研究所、
纳米科技研究所、
光学科技研究所、
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天体物理研究所、物理学科教学论研究所、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所、
电子技术研究所、
通信技术研究所、
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夸克与
轻子物理”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学院立项建设。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院有教职工149人,其中专业教师1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5人,“楚天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高能核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理论物理教学团队)。
专业设置
学院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科应用研究并举,有物理学(师范专业、基地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是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院物理学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12名。学院拥有“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在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凝聚态物理、光学、
无线电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及
博士后流动站,“物质深层次结构物理”211重点学科,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夸克与轻子物理”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夸克物质物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理论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还拥有物理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天体物理(天文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与科学技术等硕士学位点,湖北省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湖北省“理论物理”优势学科,湖北省高能物理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物理学”高校本科品牌专业。挂靠学院的单位有中南地区理论物理学术交流中心。
学院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为代表的科学研究迅速进入国际前沿领域,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是国际“重离子物理”的研究重镇。作为中方牵头单位参与了“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重离子碰撞实验(CERN- LHC-ALICE)”。学院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00多项。我院正在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北大物理学院一起组建“核物质科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凝聚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核物质科学方面的优势资源和力量,致力于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聚集和培养一批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
教学成果
全院在校本科生1502人,研究生482人。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成果丰硕。其中研究生的代表性成绩有:付菁华、俞云伟、蒋青权三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入选2005年、2011年、2012年国家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院重视本科生的教育培养,1999年,1996级基地班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先进优秀班集体标兵”。近年来,在全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学生论文评比、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学院荣誉
2008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54篇,其中SCI收录339篇,在物理学科顶尖的学术杂志Phys. Rev. Lett.上发表近20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4部,教材7部。
中国物理快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国家级核心刊物上。2009年来毕业生考研保研比例达40%以上。
学院建设有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硅像素芯片及其探测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为代表的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领域,是国际“重离子物理”的研究重镇。作为中方牵头单位参加了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重离子碰撞实验LHC-ALICE国际大型实验组,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RHIC-STAR、欧洲核子中心LHC-LHCb、中国北京BES III等国际大型实验组的正式成员。学院高能核物理领域拥有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教师团队,首次从实验上确定了强子物质转变为夸克物质的温度,被《Physics World》评为201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发现了双粲重子,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学院建设的“华中师范大学核科学计算中心”2018-2020年入选世界最快超算中心Top500以及节能超算中心Green500。
对外交流
学院与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海德堡研究所、
瑞典隆德大学、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布海汶国家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
法国南特大学、俄罗斯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DUBNA核子研究中心、莫斯科KOCHATOV研究所、荷兰奈梅亨大学、印度拉贾斯坦大学、
挪威卑尔根大学、波兰核物理研究所等近20个国外研究机构建立有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
专业构成
本科专业: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招收物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三个专业本科生,其中包括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择优保送硕博连读)学生和物理教育硕士试验班(择优保送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学生。
组织机构
院长张本威
副院长杨亚东 刘守印 胡响明 黄光明
院长助理王建平
书记陈迪明
副书记吴建成
工会主席黄致新
调研员周大金
教学机构
普通物理教研室 主任 黄致新
理论物理教研室 主任 王恩科 常务副主任 吴少平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主任 唐一文
通信教研室 主任 刘守印
信息教研室 主任 李玲远
电信实验教学中心 主任 黄光明
研究机构
粒子物理研究所
所长 王新年
副所长 刘峰
常务副所长:周代翠、张本威
纳米科技研究所
所长 余 颖
副所长 黄新堂
光学研究所 所长 李高翔
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所长 胡响明
生物物理研究所 所长 贾 亚
天体物理研究所 所长 郑小平
物理学科教学论研究所 所长 黄致新
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所 所长 张国平
电子技术研究所 所长 黄光明
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主任 刘延申
复杂性研究所 所长 蔡 勖 副所长 李炜
“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谢跃红 丁亨通
专业简介
物理学专业(师范专业、基地班)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科学工作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和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科研的能力。
主干学科:物理学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力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近代物理(分析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物理学系二级学科系列专业方向课、 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微机原理、现代教育技术、开放综合实验、C++)、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物理教育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实习、科能能力培训、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等实验。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系统集成的基本能力。
培养对象:四年本科学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微 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近代电子学、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电子系统、信息理论与编码、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电磁场(电磁场理论、微波原理)。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主要专业实验: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近代电子实验等。
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 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培养对象:四年本科学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
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通信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计算机上机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0周。
主要专业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