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伦夫人的职业
萧伯纳剧作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代表剧作。四幕剧,1894年首演。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指出统治阶级的财富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上,在资产阶级社会没有道德可言。作者将此剧列入“不快意的戏剧”一类,作品批判不讲道德、贪婪、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揭发披华贵外衣者的堕落,但对华伦夫人这类卖淫从业者给予了深切同情,因为逼良为娼是社会的罪恶。1920年此剧在中国上海演出,但由于社会、中国戏剧传统、改编的脚本、演员、看客、本钱家与剧院的性质等方面原因,首次开演票房支出昏暗,尔后的三次试演也不尽善尽美,但对后来中国戏剧产生了一定影响。
内容梗概
华伦夫人有个22岁的女儿薇薇,曾经是剑桥大学女子学院的高材生,是当时妇女界屈指可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物之一。她为人正直,富有自立的思想,毕业后在伦敦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在度假时与富兰克交了朋友。突然,她的母亲华伦夫人带着她的两个朋友,普瑞德先生和克罗夫男爵来到这里,使薇薇感到自己像是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愚弄。华伦夫人很有钱,但女儿薇薇却不知道她的身世。后来薇薇发觉母亲是靠开妓馆积累家财,对母亲非常不满,气愤地咒骂母亲堕落。华伦夫人不得不向女儿讲了自己的身世,申述她这种行为出于被迫。母亲的话使她领悟到这里面有比表面的职业的选择更深刻的原因,她对母亲表示折服。第二天在牧师家里,富兰克看准了薇薇的钱,向她大献殷勤。同时,年龄比薇薇整整大25岁的克罗夫男爵也要求她成为他的夫人,恳求中克罗夫说出了华伦夫人现在还在从事妓院行径,而自己则是股东之一。薇薇听后十分气愤,她拒绝了克罗夫的求婚。克罗夫临走之际为了报复,揭露了她同富兰克实际上是同父的姊弟,早先赛密尔牧师同华伦夫人曾有过暧昧关系。薇薇在极端痛苦之中,离开了母亲,依靠自己的奋斗,过一种正直的、有道德的生活。
写作背景
维多利亚时期,大多数女性没有特殊的技能,只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事普通劳动,在肮脏艰苦的工作环境里出卖廉价劳动力。作者真实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受到的社会压迫,尤其是经济压迫。正是由于社会的丑陋黑暗,一批代表时代发展的新女性应运而生,薇薇便是其中的代表。萧伯纳借新女性薇薇之口,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残酷,矛头直指唯利是图、压迫女性的资产阶级,把社会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期望更多像薇薇一样的新女性出现,从而改变这个肮脏的世界。
人物介绍
华伦夫人
母亲的形象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并不会陌生,天下的母亲似乎都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慈爱与温柔,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最好的生活。在《华伦夫人的职业》这部剧作中,华伦夫人也是一位这样的母亲形象,作为一个单亲母亲,她在抚养女儿薇薇时无疑是困难重重,为了让薇薇过上舒适的生活,华伦夫人在迫于无奈之下做起了妓院生意,这样薇薇就可以像其他英国上流社会的孩子一样过着体面、不愁吃穿的高等生活。从这里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她永远为女儿着想,为她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由于华伦夫人没有接受过知识教育,因而在社会生存中吃过许多没有知识的苦痛,于是当她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时,她便将女儿送入贵族寄宿学校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试图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贵族小姐。在剧作中,华伦夫人同样也是一个充满权威的母亲形象,在女儿薇薇从小到大的生活中,华伦夫人充当着主宰的角色,薇薇虽然会有抵触心理,但又不得不听从这个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安排。于是,小时候的薇薇会尽可能地满足母亲对她的要求,华伦夫人希望她努力学习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薇薇也努力在数学荣誉学位考试中出类拔萃,因为薇薇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母亲高兴,所以她就这样做了。而长大后的薇薇在生活上依然受到母亲很大的限制,华伦夫人希望她的结婚对象是一位有钱人,这样才能保证薇薇以后的婚姻生活衣食无忧,薇薇在华伦夫人的促成下认识了许多有钱男士。由此可见,华伦夫人在薇薇面前也是一位极具权威的母亲形象。
实际上,华伦夫人也是一个饱受男权社会与等级社会迫害的贫苦底层妇女。当时的英国完全笼罩在男权社会思想意识的氛围中,妇女备受歧视,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而华伦夫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在当时,许多妇女在社会上辛苦工作,但所获得的工作报酬却非常低,因而许多妇女为了生存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卖淫,尽管她们知道这种工作无耻、低贱到极点,但是她们却别无选择。华伦夫人的遭遇也是如此,贫苦家庭出身的她自小就要为生计而发愁,万恶的社会让华伦夫人抛弃了所谓的道德伦理以及羞耻之心,于是她投身到妓院的社会游戏中,以此来勇敢地反抗社会对她的压迫,并且试图改变自己贫穷悲惨的命运。最后,华伦夫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妓院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她也从此过上了体面的生活,让女儿薇薇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而华伦夫人之所以从事妓院生意正是因为她洞悉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她明白若是自己依旧遵循社会法则行事,那么她必然一生都会在贫穷中度过,甚至为了活命而做着丧失自尊心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她尽可以选择一种可以急速攒钱的职业,同样是丧失自尊心从事妓院工作可以让她获得大量财富,于是华伦夫人便不能自拔地陷入了妓院这一行业中。可以说,华伦夫人的堕落、贪婪与畸变都是当时黑暗社会所造成的结果,而她的理智以及对现实的清楚认识使其做出了勇敢地反击,并且成为一个所谓的成功者。然而,谁又能否认华伦夫人不是一个社会受害者呢,为了成功与生存,她在堕落中勇敢地反击,她是黑暗社会中的牺牲品,但同时也是一个在矛盾中进步的成功女性。
薇薇
薇薇是当时社会中极其少见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对工作充满激情和热爱,颂扬诚实正当的工作。可是像薇薇这样的新女性的力量是弱小的,尽管她们受过教育,可以像薇薇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体面的工作,但仍然无法改变整个社会大多数妇女的贫苦生活状况。
作为华伦夫人的女儿,薇薇的前半部分人生完全掌控在华伦夫人的权威之下,而年幼的薇薇也离不开华伦夫人的庇护,于是在薇薇尚未觉醒之前,她一直扮演着乖乖女的角色,尽量顺从这个与其相依为命的母亲华伦夫人。为了满足母亲的虚荣心,薇薇在那个贵族寄宿学校中努力学习,以此来保证自己的成绩能够在学校中名列前茅,这样她的母亲华伦夫人才会欣慰与高兴,而她也能够得到母亲更多的关注。从小到大,华伦夫人就有意将薇薇培养成一个贵族小姐,她将薇薇当做自己年轻时的替代品,因而华伦夫人一直希望女儿薇薇能够按照她的意愿成长,蜕变成当时上流社会人人爱慕的富家小姐。对于薇薇来说,尽管有时她无法理解母亲的做法,也不喜欢母亲为她安排的一些事情,但是为了能让母亲华伦夫人高兴,薇薇还是选择了无条件地顺从母亲。如此,在《华伦夫人的职业》这部剧作的前半部分中,薇薇一直是一个乖乖女的女性形象,她没有自己的独立权,终日依附于母亲华伦夫人。薇薇就像一个被操纵的木偶人,虽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她有一定学识,但是她并未表现出任何新女性形象的一面。而这正是作者萧伯纳的有意为之,从而为后面薇薇的觉醒与蜕变埋下伏笔,借以传达萧伯纳赋予薇薇实现女性解放的创作目的。
在剧作中,薇薇的反抗与蜕变开始于拒绝富兰克的求婚,从此她真正走上了女性解放与独立的抗争道路上,成为一个现实主义的新女性。当然,薇薇的觉醒与蜕变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母亲华伦夫人对金钱的贪婪、道德的沦丧让薇薇失望透顶,而恋人富兰克与自己有同父异母的关系也让薇薇底从迷茫中觉醒。于是,薇薇先从内心开始慢慢蜕变,她要求自己不能沉浸在恋爱中,并坚持彻底抛弃情感的束缚,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灵魂独立的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而存活。此外,薇薇决定离开母亲华伦夫人对她的经济支助,她希望凭借学识为自己赢得经济独立,因而她制定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她要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成为一个职业妇女,以此来证明女性的社会能力。随后,薇薇矛盾中获得了进步,她勇敢而果断地选择离开母亲华伦夫人与情人富兰克,她宣告自己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职业女性,她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与奋斗真正获得人格与经济上的独立,并获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接受与认可。在薇薇来,女性的崛起不仅需要坚强的意志、勇敢的决心,而且还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与现实社会长久抗争,因而薇薇渐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她以百分百的精力来应对现实中的重重困难。为了实现女性独立、平等的理想,薇薇出了极大的努力与牺牲,她尽可能地让自己变得强大,让自己在事业上能够独当一面,而且她还克制了自己对情感的欲望,从而让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到反抗男权社会的变革中。
作品赏析
主题
《华伦夫人的职业》完成于1894年,作家萧伯纳通过讲述剧中人物华伦夫人堕落的血泪史,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被迫卖淫的敏感的社会话题。此剧刚一上演便深深刺痛了英国上流阶层的心,被认定为“不道德”,“不适合舞台演出”。直到1924年,英国才允许《华伦夫人的职业》在伦敦正式上演,结果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这部戏剧虽然以“华伦夫人”命名,但纵观全文,薇薇才是作者主要描写的对象。她毕业于剑桥大学,对社会有美好的向往,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人们应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大脑获得正当收入。她在法律事务所的那段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候,因为她可以用自己劳动赚来的钱付清自己的一切开销。华伦夫人年少时凄惨落魄的生活深深影响了她的社会价值观,她认为金钱统治着整个社会,主宰着生死,尽管女儿因为她从事妓院总经理这样不正当的暴利职业而决定离开她,她仍不愿放弃自己的职业。
母女两人的冲突是贯穿整个戏剧的主线,她们之间的冲突正是针对华伦夫人的职业。戏剧最初,薇薇对母亲的职业全然不知,华伦夫人从不许女儿看望自己,不希望女儿知道自己的职业,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在戏剧第二幕的时候,薇薇知道了母亲的职业,并与母亲起了争执。第二幕两人的争论是整个戏剧的高潮,薇薇质问华伦夫人:“你是谁?你是干什么的?”“你说你是我的母亲,那么,咱们家里的人在哪儿?我父亲在哪儿?咱们家的亲戚朋友在哪儿?”面对女儿的质问,她长篇大论,说起自己年轻时的苦难与生活的不易,更用自己两个不幸的姐姐为例向女儿阐释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听了母亲的诉说,薇薇对母亲的遭遇与选择表示理解,并原谅了母亲。但是在戏剧第四幕,两人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薇薇无法原谅母亲在拥有了物质基础之后还继续从事妓院老板的职业,两人终因不同的价值取向分道扬镳。
这对母女的冲突是《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最尖锐、最激烈的一对冲突。萧伯纳曾明确表示,他写这个剧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注意这样的事实:“卖淫并非由于女性的堕落和男性和淫乱造成的,而是由于妇女不得不超时工作却只得到非常可怜的报酬,而她们之中最贫困的为了生存不得不卖淫。”华伦夫人无疑是这样残酷社会现实下的一名受害者。作者通过戏剧强烈谴责的不是华伦夫人这样的受害者,而是对妇女进行经济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社会让诚实劳作的工人们过贫苦悲惨的生活,而从事不正当的职业却能得到万贯家财,这便是华伦夫人走上不光彩职业的最重要原因。她也曾对女儿说,如果不是生活在那个艰苦不堪、冷酷无情的岁月,她也不愿意走上这条不归路。
薇薇和华伦夫人的合伙人克罗夫爵士是两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克罗夫爵士的价值观是金钱至上,为了牟取暴利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劳苦大众的痛苦之上;而薇薇追求的是正当诚实的劳动,她对克罗夫的价值观极其不屑,痛恨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另一方面,克罗夫崇尚传统的男女关系,认为女人是依附于男人的;而作为新女性的薇薇追求平等的男女关系,认为女人应该自由选择结婚对象并取得经济独立。两人冲突的导火线是婚姻问题。克罗夫爵士在第一次见薇薇时便对她起了歹心,他对华伦夫人说道:“咱们三个人在一块儿过日子,可以过得很舒服。我先死了,她就是一个肥肥实实有钱的小寡妇……我把我的全部产业指定留给她,在我结婚那天,你自己要多少钱,尽管说一个数目——只要在情理之中。”可见,克罗夫认为只要有丰厚的家产,就可以得到一切,包括女人。可是薇薇认为,克罗夫已经是有钱的上流人了,却还干剥削人民群众的行当,是个极端的大坏蛋,因此她绝对不会选择克罗夫这样与自己价值观完全相悖的男人。薇薇断然拒绝克罗夫的求婚后,阴险狡诈的克罗夫故意告知薇薇华伦夫人在拥有足够金钱后还在继续不正当职业,暴露她和她的小情人富兰克其实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弟,让薇薇对爱情绝望。
他们两人关于婚姻问题的冲突清楚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的性别和婚姻问题。十九世纪中叶前,有闲阶层的女子接受的专门教育完全是为了把她们培养成贤妻良母,这种传统的女子教育在维多利亚前期达到了顶点,代表主导性别观的中产阶级宣扬女人的职责就是做好一名妻子和母亲,女人的任务就是取悦男人。维多利亚社会已经形成的家长制度就是基于对女性的这种假定——女性是低等的因而必须依赖于男性。对当时的女性而言,能够嫁给有钱人过富足的生活是改变生活状况的唯一出路,女性接受教育,提高自身魅力,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因此,华伦夫人为女儿薇薇提供最好的教育,培养女儿各项技能,也是为了女儿能够嫁入上流社会。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越来越多女性意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一批批新时代独立自主的女性应运而生。像薇薇这样的新女性们反对男尊女卑,反对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性别待遇,反抗长期以来遭受的性别压迫。女性长期被忽略被压抑的声音终于得以释放。然而,在传统严谨的维多利亚时期,这样一批大胆的新女性必定会受到多方阻挠,首当其冲的是父权社会里无法忍受女性威胁其统治地位的男性,而一些传统的女性,由于安于现状,思想顽固,间接阻碍了新力量的发展壮大,因此,“薇薇”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只能选择离家出走。
在《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叙事结构中,作者出色地建构了若干人物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并且以这种手段突出表现了剧中的多种矛盾。其中,薇薇与华伦夫人的二元对立结构是最具对比效果的。华伦夫人出身贫寒,为了生计奔波劳苦,她和她的姐妹几乎是那个时期整个英国社会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发迹完全是沿着男人的足迹而一路走来的,所以,她反对薇薇和年轻无为的富兰克(Frank)结合,要女儿薇薇嫁给比她大30岁的商人克罗夫茨,原因只在于他腰缠万贯。薇薇虽然受到高等教育但却因缺乏阅历而率真执着,不肯将自己的命运受控于人。在故事层面上,这样的对立关系让薇薇的形象比同时期的英国女性相比,更加具有独立、果敢、自信和反叛精神。在布莱希特之后的剧本中存在三种叙事视角:旁观式、固定式和分裂式。分裂式叙述是一种多重视角的叙述……它可以是剧中几个人物分别在不同时段担任叙事人……叙事人的身份和态度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戏剧意义的表达。该剧采取的是恰恰是第三种叙事视角。该剧中的华伦夫人与薇薇的对立正是沿着这种分裂式叙述逐步前进的。华伦夫人是自我生平与价值观的叙述者,而薇薇的世界观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剧中的动作或表情设计,全知的叙述者有时代替了女主人公薇薇直接在剧中进行思想表达。从《华伦夫人的职业》这个剧本的表面层面上看,萧伯纳表达的实质上也就是他自己的社会创造进化思想,在戏剧中向传统的男女角色和气质模式挑战,创造了充满独立思想和理性之美的有“生命力”的女性。但是,对薇薇这种“独立”的女性进行界定是否仍需按照男权社会的标准呢?或者说只有男性才有能力和话语权去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有“生命力”的女性呢?该剧的潜藏文本告诉读者:男性是世界的主导,女性只有服从才能生存,“新女性”的自我言说最终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也是无法被予以表述的,只有男权话语才能创造出薇薇这种“女超人”。作为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萧伯纳在戏剧创作中过分强调作品服务于思想,然而却削弱了人物的艺术感染力,造成了他笔下女性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上的失衡,因而在他意图表达对女性的社会权益进行关注的同时,叙事中的潜藏文本却表明了他的创作立足点,即男性中心主义。
手法
对于薇薇的外貌,在其出场时,叙述者没有进行任何描写,而是刻意对她的衣着与气质做了细致的描述。“她伸出手,握住了普瑞德(Praed)的手,坚定而热忱的一握。她正是英国中产阶级中受过高等教育、颇具能力、敏感又极具吸引力的那种杰出女性。她22岁,敏锐、强大、自信且目中无人。她穿朴素的商务装,却不显寒酸,腰带上系着一条配链,挂饰中有钢笔和纸刀。”在故事层面上,薇薇发出的叙事声音胜过其他角色的叙事声音,但这段叙述对于薇薇服饰与外貌的描写同时又存在缺省现象,与其发出的强势叙事声音不相搭配。叙述者没有介绍薇薇的相貌、衣物的颜色和质地,却只对她的男装着上加以重彩。与后来对华伦夫人的描写相比,剧作家在这一点上对薇薇的描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华伦夫人的出场,叙述者不仅介绍了她的帽子和裙子,甚至连“时尚的袖子”都提到了,对于同行的克罗夫茨(Crofts)也对其身材、相貌、气质和服饰做了详细的描写。这种不平衡的描写方式显然是叙述者在刻意以非常规的叙述方式讲述薇薇的独特气质,给读者留下了对薇薇的形象进行自定义的空间。在该部分叙事的表达层面上,叙述者依靠自己的权威去干预叙事,造成了有关薇薇形象的部分叙事空白,其结果是让读者自我建构这种缺失的空白,这就使受述者薇薇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距离。韦恩·布思(W. C. Booth)认为:“所谓‘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就是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形象,它不以作者的真实存在或者史料为依据,而是以文本为依托;从阅读的角度来看,隐含作者就是读者从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在该部分中,隐含的作者对于新女性的特质是持批判态度的,隐含的作者在刻意追求薇薇的男性化特质的同时也肯定了男性特质的强势地位。申丹认为:“如果隐含的作者对叙述者的男权意识持批判态度,那么在(隐含的作者眼中)‘隐含的读者’与(叙述者眼中)‘受述者’之间就会出现距离。”在这段叙事中,读者与受述者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薇薇的形象空白让读者难以接受,却又不能自我建构。因而,隐含的作者对于叙述者的男权立场又是持批判态度的。
萧伯纳曾在《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宣称:易卜生的戏剧冲破了西欧传统戏剧的牢笼,“自由地和清醒地”观察现实生活,以大无畏的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无情地抨击。受易卜生的影响,萧伯纳认为戏剧不是供观众消遣的,而是要让观众“坐立不安”,引起他们深思剧中涉及到的现实社会问题,从而让戏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萧伯纳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讲述了华伦夫人从妓、以及靠妓院发家的故事,该故事就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妇女卖淫”的社会现实。萧伯纳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推行了对外扩张政策,发展了自由贸易,所以,富庶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富庶”的背后隐藏着由于贫富不均带来的罪恶:贵族们在庄园里过着宫殿式的生活,而农民却在自己的破茅屋忍冻挨饿;工厂主剥削工人,大敛钱财,而失业的工人却绝望地在生死线上挣扎。一个国家贫富差距如此悬殊,犹如天堂与地狱。剧中女主人公华伦夫人共有姐妹四人,早期因家境贫寒,命途多舛:一个姐妹“在一家铅白厂里,一天干十二个小时的活,每星期拿九个先令,后来中了铅毒死了。原来她以为顶多会弄得一双手失去活动能力,没有想到送了命。”另一个姐妹,虽然“嫁给德福海军军需厂的一个工人,每星期挣十八个先令,有能力把房子和三个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是“她男人喝酒上瘾”后,从此一贫如洗。姐姐莉齐不堪忍受贫穷,自教会学校逃走后,被人预言她的下场将会是“从滑铁卢桥跳下去”。华伦夫人起初状况也不好,经常挨饿受累。她先是在一家饭馆里的厨房干粗活,后来又在一家酒吧做女招待,“每天干十四个小时,一个星期挣四先令,”时常“累得眼皮都睁不开”。
萧伯纳设计华伦夫人的“职业”时,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了启发。当时社会,贫穷和内需促进了“妓女”业的昌盛。年轻人身陷穷困,多数会从事扒手和妓女行当,因为“小而轻巧的手指能够让男孩子扒取有钱人的财富,年轻女孩的处女诱惑能从好色之徒那里取得大笔的赏钱。”而且,当时社会鄙视男子没有十足的收入就结婚,男子的平均结婚年龄均在26岁。在这个年龄之前,许多男子要解决生理需要,便去找被贫穷逼作妓女的女孩寻欢作乐。
所以说,当一些戏剧家还在设计低俗的,娱乐性的情节以讨好观众的时候,萧伯纳敢于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从现实生活提炼素材,围绕“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使观众从戏剧中受到教育。《华伦夫人的职业》的“现实性”就是萧伯纳在戏剧创作中的一个大胆尝试。
19世纪后期,西欧戏剧界普遍流行创作“结构谨严剧”(简称“佳构剧”)。“佳构剧”的特点在于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巧妙多变,运用误会、乔装、巧合、意外等手法制造悬念,剧终或是澄清误会,或是好人得报,坏人受罚,或是大团圆收场,以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萧伯纳十分反对“佳构剧”这种以情节公式化为中心的戏剧。他认为:“戏剧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产物,不是什么机械结构。如果剧本只是讲述坏人怎样企图拆散一对忠实的青年未婚夫妻的故事……常看戏的人很快就不愿意看这种戏了。看过二十来场以后,观众就能猜出只能作为这一剧本基础的事态和情节可能出现的转折。”因此,萧伯纳在创作剧本时,大胆地颠覆了当时流行的“佳构剧”的惯常写法。他将剧情设置在传统的故事模式中,但在戏剧冲突发生后,剧情就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反转。《华伦夫人的职业》的设计技巧就突显了萧伯纳这种颠覆传统“佳构剧”的戏剧思想。
作品影响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创作了一部极具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华伦夫人的职业》,这部剧作充分体现了萧伯纳对社会、对女性的高度关注。《华伦夫人的职业》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因为其中包含的淫荡、乱伦等内容,一直颇受争议,但同样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剧作通过从事妓女行业的主人公华伦夫人和女儿薇薇母女关系的破裂,深刻的揭示和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和唯利是图,更通过薇薇这个独立、理性的女孩,展示了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形象。《华伦夫人的职业》这部剧作为当时的英国塑造了“矛盾中进步”的新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
萧伯纳(1856—1950)是世界著名的戏剧大师,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然而,由于世界观上的局限性,他没能成为无产阶级战士,而终生是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他一生中写了51个剧本,题材范围十分广阔,其中有许多精品。其作品多以情节曲折有趣,对话机智幽默,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著称。作者一向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作品和庸俗无聊的时兴戏剧,主张写重大的社会问题。他在作品中辛辣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罪恶,无情揭露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现象,因此作品问世后往往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至今他的不少剧作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对他的戏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33
目录
概述
内容梗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