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文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Huaqiao University)是学校成立最早的院系。
历史沿革
1960年,华侨大学开设中文系,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同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本科生寄读于福州师范学院,预科生寄读于厦门集美华侨补校,1962年6月搬回校本部——华侨大学。
1965、1966年招收的学生实行半农半读模式,结合战备需求,在福建省建宁市黄舟上课,文革爆发后撤回校本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华侨大学停办。
1978年,华侨大学复办。1984年,中文系恢复招生,系名更改为中国文化系,专业改为“汉语言文学”,当年学生有40人,教职工18人。2001年12月系名更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
2004年10月20日,在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上成立文学院。2006年11月6日,根据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体制创新的需要,学院下设2个系、1个部(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系、大学语文部)。
2016年5月13日,华侨大学决定将新闻传播学专业从文学院中分离,成立独立建制的新闻与传播学院。
办学条件
系部专业
据2018年4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下辖2个系,2个本科专业。
系部:文学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外国文学教研室、文艺学教研室)、语言学系(语言学教研室)。
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9月,学院共有教职工4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3人,在读博士3人,博士及在读博士比例占教师总人数的90%。
教职工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教学名师、“五一”劳动奖获得者、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师德之星、侨务系统优秀教师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常彬。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常彬。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长华、常彬。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常彬。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蒋晓光。
学科建设
据2018年4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
福建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教学建设
据2018年4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被教育部确认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新闻影像实验中心为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影视工作室、海外影视制作中心、国学浸入系列课程等,学生先后获得第九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影视“学院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城市电视新闻节目一等奖、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三等奖等荣誉。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8年4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下设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等院属科研机构。
科研成就
学术资源
据2018年4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资料室有本专业图书10万余册、专业期刊70多种,另有海外学者、作家赠送的2000多册港台出版的华文图书。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院徽主体为篆书的“文”字,通过变形形成了一个简单的中国结,象征着学院研究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基本任务。
院徽外圆为学院的中英文名。
文化活动
学院是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有辩论队、海棠文学社等社团组织,举办的“觞鼎”中华文化节系列活动、穿越话剧社演出、原创文学大赛、中华经典诵读等都列为全校精品活动。
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校学生工作先进院系”、“省五四红旗团总支”、“福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名誉院长:董蔡素玉
院长:常彬
书记:孙辉轩
副院长:胡斌彬、蒋晓光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