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的基础上,于2012年成立的。学院系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招生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建设学科。
1960年4月,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在《创办华侨大学方案(草案)》中就提出创办政治系的计划,1962年正式成立政治系,当年秋开始招生。政治系下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4个教研组和一个报刊资料室。至1965年教职工有60多人。政治系除担负政治学本科专业教学外,还承担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文革”期间,学校各项事业遭到破坏。1978年学校复办后,政治系没有随之恢复,但学校设立马列主义教研室,任务就是承担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1984年10月,学校决定将马列主义教研室改为社会科学基础教研室,仍为学校的直属教研室。1986年1月,社会科学基础教研室升格为社会科学基础部。1992年9月,学校批准社会科学基础部改为社会科学系。1996年,学校批准社会科学系改为国际经济系,同时保留社会科学基础部建制(合署办公)。2000年6月,学校决定设立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系并入经济管理学院。2001年6月,学校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系(独立建制),同时将华侨华人研究所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系的挂靠单位。2004年10月,学校决定将人文社会科学系升格为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年9月,学校为统筹兼顾泉州、厦门两个校区的学科建设,充分发挥侨校的特色和优势,决定将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拆分为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与公共管理学院合署办公。2012年7月,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探索具有侨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的基础上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作为承担从泉州校区到厦门校区,从国内生到外招生,从博士生到硕士生到本专科生这样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教育课的专职教学科研部门。
学院现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10人,博士17人。目前,全院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占68%,博士学位比例占55%;其中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名,入选福建省“高校第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全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结构合理。学院分设6个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研究生思政课教研部、外招生通识教育教研部。同时,根据学科建设需要,设立若干研究所。学院希望通过新一轮的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把为外招生开设的“当代世界与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课程体系。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硕士点。学院教师近年来在《
马克思主义研究》、《
哲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国内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
新华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的有50多篇;教师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获得各类奖50多项,其中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0多项。
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现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福建省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2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2人;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此外,多位教师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的评审、鉴定专家;担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等的常务理事、理事;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政课教材辅导用书的编写。全院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