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劭(1930年6月13日-2020年11月5日),出生于湖北汉口,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俄语语言学工作者。1949年考入华北大学参加革命,1949年4月奉调进入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荣获世界俄语教师联合会授予的
普希金奖章和奖状。我国著名俄语教育家、语言学家,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0年6月13日,华劭出生于湖北汉口,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俄语语言学工作者。
1949年考入
华北大学参加革命,1949年4月奉调进入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至1959年留学莫斯科大学语文系。
1982年晋升为教授,成为我国俄语学科最早的博士生导师,1990年荣获俄罗斯政府颁发的普希金奖章,1991年受国际俄语教师联合学邀请,赴
莫斯科国立大学访问,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荣获“中国俄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历任
黑龙江大学俄语系主任、俄语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政协常委等职。
华劭长期从事俄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我国俄语教育事业,为俄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共和国诞生之初,没有教材,他自己编写;没有老师,他自己求索。华劭作为主要编者的《现代俄语通论》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我国第一部现代俄语理论教材,开启了我国俄语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新时代,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先生不断开拓进取,在语言学理论方面辛勤耕耘、潜精研思,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广博的学术思想滋养和陪伴着我国一代又一代俄语学者的成长和发展。
在1966年至1976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华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潜心学术研究。十年磨剑,亮剑益世,1979年华劭主编的《现代俄语语法新编》(句法)成为我国俄语句法学研究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俄语学者有史以来首次赶超世界前沿的壮举。
1990年,华劭领衔翻译了苏联科学院1980年《俄语语法》,成为国内俄语学者的案头书和全国俄语院系研究生必备参考书,是我国俄语语言学科学引进国外先进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巅峰之作,至今无人超越。
2003年,华劭的传世经典之作《语言经纬》问世,是我国首部以俄语为语料的普通语言学著作,成为我国普通语言学研究赶超世界语言学前沿、获取相应话语权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培养了蒋国辉、邓军、孙淑芳、张中华、彭玉海、郝斌、李洪儒等七位博士和王永、蔡晖两位博士后,以及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众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2020年11月5日7时40分,我国著名俄语教育家、语言学家、黑龙江省原政协常委、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原副会长、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华劭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主要著述
《现代俄语语法新编》(句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华劭论文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大俄汉词典》(合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语言经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从语用学角度看回答》(《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 №3.4),
《从符号为角度看隐喻》(《外语学刊》1996年,№4),《关于语句意思的组成模块》(《外语学刊》1996,№4),《词的搭配限制》(《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4,2009年,№1),《概念还是观念?概念化还是观念化?概念分析,还是观念分析?》(《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2,№4)等,其中一部分论文,收集在《华劭集》中,(当代中国俄语名家学术文库。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他所编著《现代俄语语法新编》(句法),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这部长达30多万字的专著中,详实、精辟地论述了俄语句法范畴、句法联系及其所建构的句法系统所提出的“句型”思想和研究方法,与同期苏联科学院集体巨著《现代俄罗斯标准语语法》(1970年)、《俄语语法》(1980年)年所含“句子模式”等思想异曲同工。这部著作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个人撰写的研究性俄语理论句法。
在精研苏联科学院《俄语语法》(1980年)基础上,撰写论文“关于语言单位及其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提炼出前述著作的最佳“养份”,展示给国内语言学工作者,从而促进了我国俄语语言学的发展;参与编译了《俄语语法》(苏联科学院1980年《俄语语法》简编),完成“
句法学”部分。该书曾多次印刷,成为国内众多俄语学者的案头书和大多数俄语院系研究生的必修教材。《语言经纬》一书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是我国以俄语为材料的第一部普通语言学著作。
出版图书
研究方向
俄语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普通语言学。
人物评价
先生一生德高望重,泽被后学,为新中国建设和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俄语学科不断发展壮大输送了人才中坚力量。无论是民族还是学术,都需要脊梁,同样也需要传承者。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以行为世范,既是中国语言学和俄语教育的开拓者、建设者,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传承者、先行者。(黑龙江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