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华北电力大学实践教学基地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1958年建校之初建立的校办工厂、电子学实验室、电工实验室和热工实验室。
简介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校后不久成立了校办工厂,并使之成为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三结合基地;1970年原校办工厂更名为实习工厂,成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
长期以来,学校侧重为能源电力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在工程教育中形成了 “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为了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1998年学校以电力技术方面的实验室为基础投资建设,建立了电工实践基地,担负对学生进行电力工程方面的工程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的任务;2003年以热能动力方面的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电厂实践教学中心,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模拟电力生产过程的训练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进行电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动力设备拆装实验,辅助专业课程的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活动。
学校十分重视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根据电力工业的安全生产特点和大电厂、大电网、大容量、高参数的发展趋势,及时将现代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1985年我校开始仿真技术的研究工作;1990年开发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台300MW火电机组全仿真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5年经原电力工业部批准立项建设工业过程仿真与控制部级重点实验室,通过使用政府贷款、电力部投入和大学自筹资金,投入3000余万元,建立了火电机组仿真、核电机组仿真、电力系统仿真、电网调度仿真等集电力生产、输送全过程的仿真系统,在形成产品的同时投入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在与生产现实十分接近的虚拟环境中得到锻炼,其实践操作完全达到实际生产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于2000年通过部级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并组建仿真教学中心。
为了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教学,2005年,学校决定由原实习工厂、机械制造实验室、保定华电配电设备有限公司合并组建大学直属的工程训练中心,承担全校各专业学生机电结合的工程训练任务,并投入1320万元进行拓展性建设。
2006年,为了进一步优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整合资源配置,把原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与分散在各院系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组成了大学新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实行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新的中心由工业技术实践分中心、电力技术实践分中心和仿真技术实践分中心三部分组成,形成了机械工程与电力工程相结合的,以仿真技术实践为特色的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成为以仿真实践培训为鲜明特色,机械工程与电力工程结合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同类院校具有明显的示范辐射作用。
师资队伍
华北电力大学现有教职工2918人,专任教师176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教授347人,副教授524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3人。学校已经形成一支以工程院院士领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留学生教育
1965年,华北电力大学接收首批外国留学生,,同时开设了7个全英文学位项目。另外,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提供各种层次的汉语教学。 学校为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及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2014年,华北电力大学招收各类奖学金及自费留学长期生164人,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蒙古、韩国、美国、哈萨克斯坦、苏丹、卢旺达、朝鲜、尼泊尔、喀麦隆、埃塞俄比亚、越南、也门、塔吉克斯坦、捷克等36个国家。其中有博士生12人,硕士生37人,本科生34人,高级进修生9人,汉语进修生72人,学历生比例为50.6%,远高于北京市来华留学生学历生比例,学历生中硕博比例高达85.5%。英文授课47人,其中硕博层次研究生41人。
随着我国电力“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深入,我国电力企业对外项目日益增多,境外国家需要越来越多本土专业人才的加盟,这必将促使各国专业人才来华求学和发展。华北电力大学不仅具有传统的能源电力学科优势,同时积极发展新兴的能源学科,在优先发展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学科,具有了向来华留学生提供高水平能源电力教育的学科基础,在电力能源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
本科生教育
华北电力大学本科生教育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突出“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构建了“平台+模块”即“1+2+N”的课程体系,保证了人才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体现了专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了分层次教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均设置了“433”核心课程,“433”表示公共基础课平台中的4门核心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中的3门左右核心课程和专业课平台中的3门左右核心课程。“433”核心课程的建设,使我校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和提升。在“433”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5项共94个。
学校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构建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办学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广东核电集团等单位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2007年我校的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首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大学等国外9所高校签订“2+2”和“3+1”人才培养协议,交流和互派学生,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本科教学管理全面实行学分制,学习期限弹性化(3至6年),实行主、辅修制,允许学生跨学科选课,允许优秀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校具有免试推荐就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多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确保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培育优秀人才的工作局面,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保持高水平,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8年教育部公布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
参考资料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01 09:5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