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抗日纵队,又名华南抗日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以及广西多支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总称,分别是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潮汕韩江纵队、梅埔韩江纵队。
纵队简介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广东省(含今海南省)领导创建了7支人民抗日游击队,分别是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潮汕韩江纵队、梅埔韩江纵队,总称为华南抗日纵队,又名华南抗日游击队。1945年8月15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在南京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及其所属一切部队,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听候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的命令,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投降(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的日军除外)。
东江纵队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坪山扩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
东江纵队,
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
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共3000余人。东江纵队成立后,积极开展杀敌立功竞赛和拥政爱民及扩军运动,并向日伪军连续出击。
琼崖纵队
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海南岛各族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共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部队发展到5个支队7700余人,根据地人口达100万以上,土地占全岛的一半。
琼崖纵队在海南岛创下了“23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珠江纵队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相继沦陷。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精神,一大批干部和党员走向前线,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利用各种形式建立抗日武装。1944年11月,党中央批准成立
珠江纵队。1945年1月,珠江纵队正式成立,其下辖第一、第二支队和独立第三大队。其中,独立第三大队活动于南海、三水两县边境地区。
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强有力的指挥下,珠江纵队同人民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坚决保卫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战术上,珠江纵队将公开斗争和隐蔽斗争相结合,以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
截至1945年8月15日,据不完全统计,珠江纵队对敌作战数百次,歼敌3300余人。珠江纵队的许多干部、战士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鹤山宅梧成立,属于华南抗日纵队之一。同年10月,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驻扎恩平朗底。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
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
1944年11月,广东省临委委派
李筱峰到南路协助南路特委发展敌后抗日武装,条件成熟时成立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1945年初,高雷各地党组织纷纷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同年1月19日,为了加强对各地武装队伍的领导,中共南路特委在吴川泮北遗风小学召开会议,宣布成立
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
周楠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筱峰任参谋长,
温焯华任政治部主任。
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后,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同日、伪、顽军作战100多次,开辟根据地2000多平方公里20万人口,为南路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为解放战争奠定基础。
潮汕韩江纵队
1945年3月13日,中共潮梅(县)特委在普宁县白暮洋村以游击小组为基础,成立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下辖第1、第2中队,共200余人,以大南山为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同年6月,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整编成立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
林美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谢育才任军事顾问。纵队下辖第1、第2支队和独立大队,约700人。8月,独立大队扩编为第3支队,韩江纵队发展到1200人。
梅埔韩江纵队
1945年2月,梅埔韩江纵队在福建平和县长乐大科山寮宣布成立,
李碧山担任纵队负责人。纵队约200人,被誉为“杀不绝,歼不灭”的硬骨头红军。
主要影响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在远离中共中央,长期处于日、伪、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华南敌后战场,抗击和牵制入侵华南的日伪军,作战3900余次,歼灭日伪军1.9万余人,创建了拥有6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抗日游击队发展到2.8万人。华南抗日纵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分别所在的华北、华中、东北战场,并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4大敌后战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抗日战争历史上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