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上海市公办高校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是位于中国上海市的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该校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
历史沿革
前身简介
大夏大学
1923年冬,厦门大学爆发学潮后,解聘了支持学生的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教授,引起师生的强烈不满。共329人选择离开厦门大学,北赴上海筹设新校。在同盟会元老王伯群的资助下,1924年6月大夏大学正式成立,以志学校系由厦门大学嬗变而来,并寓“光大华夏”之意。首任董事长为王伯群、校长为马君武。大夏大学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创建三年后,延聘一批著名学者担任教授,其中包括郭沫若、田汉、戴望舒等。大夏大学还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合一的党团支部。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大夏学生积极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抗日战争开始,大夏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一设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一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1946年返回上海。解放战争时期,大夏学生投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1930年,大夏大学在中山路、梵皇渡路(现中山北路)开辟新校区,相继设立并逐步扩充了教育研究室、社会学研究室、动物心理实验室、工业化学室、土木工程实验室等一系列实验室。大夏大学创办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人,毕业生6000余人。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前身圣约翰书院成立于1879年。1891年设立大学部,1906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是在中国创设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教会大学之一,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解放战争时期,圣约翰大学是上海学生革命运动的重点单位和堡垒学校之一,在配合解放军正面作战“第二条战线”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圣约翰大学培养了10000余名学生。
光华大学
1925年6月3日,圣约翰大学中国籍师生为“五卅”惨案死难者致哀,要求在校园悬挂半旗,但遭到美籍校长卜舫济的反对。孟宪承、钱基博等550余名师生当即宣布离校,立志创办中国人的大学。在学生家长王省三捐赠祖地90余亩基础上,是年7月光华大学宣布成立,首任校长为张寿镛。光华大学创办后,学校初设文、理、工、商四科14个系。校长张寿镛延聘胡适、徐志摩、吕思勉、梁实秋等著名学者担任教授。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入校学生14000余人,毕业生4000余人。
建校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和响应“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号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华东地区成立一所学科齐全、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当华东教育部考察了南京、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的情况,确定上海的大夏大学原址为华东师范大学校址后,1951年7月12日,正式报请中央教育部审批建立华东师范大学。同月17日,开始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文理科为基础,整合复旦大学教育系、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沪江大学的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筹备成立华东师范大学。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宣告成立,接收大夏大学校园面积近300亩。11月30日,中央教育部任命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后,在系科专业建设上进行了系列的调整。最初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同年,中国全国进行院系大调整,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和教育系,沪江大学、大同大学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和浙江大学地理系于1952年9月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孟宪承、刘佛年、廖世承等一批在全国教育系科中堪称一流的著名学者集中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因为圣约翰大学理学院、教育系都是成建制并入的。 同时,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从华东师范大学分离,成立华东体育学院。此次调整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设置包括教育、中文、外文(设俄文、英文二组,俄文兼办专修科)、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系(以上各系均兼办专修科),新设政治教育专修科。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仅一年,校园面积増加到800多亩。开始大规模的校舍兴建工程,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952年,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学生1032人,分36个班上课。与此同时,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成形。学校初具规模之后,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同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研究部,开展科研工作,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教育学等7个专业研究生班。同年,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中国全国三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同年8月,江苏师范学院艺术科音乐组,浙江师范学院的外国语文系英语组,安徽师范学院的物理、历史、数学、英语系,福建大学物理系,华中师范学院英语系部分学生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1954年,华东师范大学外文系改为俄文系,停办英文专业。 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6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停办,全系学生转入新建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学习,教师则分别支援北京、南京、兰州等地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和上海音乐学院。
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1956年成立函授部,在上海高校中率先举办函授教育,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地区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至1957年,华东师范大学在校生人数超5000人,研究生班127人,函授生801人。
稳步发展
1957年中共华东师大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学校今后的中心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国家多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同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分别是中国第一个从事人口研究与河口研究的机构。人口地理研究室成立后,曾对江苏省南通、常熟、宜兴等地人口问题进行调查,并写出研究报告。 1957年后,华东师范大学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教学科研,为新专业和新研究方向的发展夯实了基础。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以及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批理科研究室及专业实验室,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同年,华东师范大学增设心理学、中国史、世界史、英语、计算数学、无线电电子学、固体物理、高分子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动力地貌、地质普查与勘探及海洋方面的新专业。
1959年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为主。同年,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指定为中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成为一所新型的、多学科的重点大学。1960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号召全校立志攀登世界科学文化高峰,大大提高教育质量。同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红专学院,加强骨干师资培养。同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提出从19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与此同时,学校还扩招成人教育。同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第一个研究所——华东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该研究所完成了《形式逻辑》《文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重要科研项目。1964年,在中国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与教育部首届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的“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4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中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同年11月成立半工半读师范学院,校党委书记常溪萍兼任院长。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首次招收越南留学生210多名。至196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其中教师数由131人増到912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培养各类人才15000余人。
文革动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至1969年,华东师范大学停止招生。虽然1970年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0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在江苏大丰县建立“五七”干校,并成立干校临时党支部,从各系各部门抽调干部教师50余人组成“尖刀连”先遣队。6月,第一批“五七”干校学员200余人赴大丰进行“劳动锻炼”和“斗批改”。成立一年间,干校有156名教师、干部经过干校“劳动锻炼”回校工作,尚在干校劳动的有305人。1972年初,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等四校并入,且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更名后,上海师范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上海地区培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中学老师,配合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积极开展业余教育和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主管部门由中国国家教育部改为上海市政府,上海师范大学本部和校部机关设在华东师大校区,分部设在原上海师范学院校址。理科部分设在华东师大校区学习,文科设在原上海师范学院学习。学校大丰“五七”干校南迁奉贤。学校共有干部978人、各类教学人员2222人,职工759人,在校学员5711人(普通班784人、培训班4927人),共设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文、革命文艺、军体、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12个系。学校校部及理科设在原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园,文科(包括体育系)设在原上海师范学院桂林路校园。学校主要开设三年制普通班(工农兵学员)、外语培训班,以及函授和短训班等。1972至1978年,三年制普通班毕业学生5300余人。为培养紧缺外语人才,1972年至1974年,学校招收三届“五七”干校外语培训班,共595人。
在此期间,学校科研人员坚持对一些基础问题和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学校“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中国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文科方面,坚持编写完成《教育发展史》和《世界近代史》,标点《二十四史》等。
改革发展
从1977年起,中国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7年12月,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撤销“五七”干校。“五七”干校前后长达6年之久,共办8期,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去干校劳动的教师共1960人次。1978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学校再次恢复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地位。同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同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相继复校,原半工半读师院的人员、物资造册后由学校代管,其后基本并入了华东师范大学。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大学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1980年8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被列为联合国援助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1984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科技开发公司,开始了科研成果社会转化、科技产业开发的工作。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华东师范大学开始试办研究生院。1990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40周年时将校训确定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至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扩展为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发展到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学校教师增至2079人,其中教授174人,副教授577人,讲师961人。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此外还设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数学(基础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专业)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研究生3600余名。这一时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学校附设的出版社和科教仪器厂、印刷厂,是中国高校中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社厂之一。图书馆藏书丰富,中外文各类图书达269万册。
1993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开始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以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并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人员定编,工资总额动态包干,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实验室建设和各项经费管理等工作。陆续建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八大实体学院。同年,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成人教育”硕士点。从1993年开始,学校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主辅修制。
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是努力探索学校综合改革新路,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领先、国际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同年,中国国家教委批准中文、历史系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1996年,此前试办的研究生院正式成立。同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通过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建设高校。同年,学校参与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1997年5月,中国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同年,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划归华东师范大学管理。同年9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之后,组建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1999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到物理系工作。同年12月,陈吉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学校第一位当选院士的教师。
至20世纪末,华东师范大学共有11个实体学院和若干非实体学院,学校在职教工4500余人,在校生近33000人,校园面积近1200亩。
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华东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华东师范大学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至此,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3105亩。同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把学校建设为“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同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设立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华东师范大学获得了参与资格。同年,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8年,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中国国内高校第一个正式挂牌设立的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成立。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国培计划实施高校之一,通过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幼师国培三大类项目,采取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其中包括华东师范大学。4月14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暨“2011计划”专题工作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出席会议,把脉上海高校的建设举措并介绍了第一轮“2011计划”的认定情况。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德业双修的卓越中学教师开放式养成计划”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5年3月,中国气象局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双方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2016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海洋科学学院。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中国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同年,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捐赠750万元,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紫江公益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同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2018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基于信息技术优势学科的新工科专业建设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20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成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21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共同发起组建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简称“大学联盟”)在上海成立。同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百度松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正式启动。
2022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同年6月,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作为虚实结合的平台单位,挂靠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同年7月,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作为虚实结合的平台单位,挂靠传播学院。同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球中文学习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同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揭牌成立。 同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同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上线校俄文官方网站。同月,华东师范大学蓝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23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皮亚杰研究中心揭牌。同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合并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月,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同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同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哲学研究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同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组建经济与管理学院; 合并原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原地理科学学院,组建新地理科学学院。 同年12月,上海市临港华东师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同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全球中文教师教育联盟成立。
2024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大零号湾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成立。 同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参与合作建设的达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启动。同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二期捐赠启动。9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津泰达学校揭牌。9月,“华东师范大学气候变化教育实验室”建设项目正式宣布启动。10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产业研究院”项目启动。10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虹桥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虹桥幼儿园揭牌。11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成立。助力上海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标杆。同年11月16至17日,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中国诸子研究院”揭牌仪式。11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揭牌。11月30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12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低空经济空间智能技术研究中心成立。12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交叉科学发展战略联盟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设有4个学部、33个学院(系),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2个校管科研平台,另设有3个书院。本科专业总数85个,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
表格数据截止时间为2023年6月5日,表格参考资料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中40%参评学科获评A类学科。在历年评选中还曾获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共有教职工4255人,其中专任教师2366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136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级及上海市人才计划入选者750人次。
表格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8个(截至2022年6月)、强基计划5个(截至2023年4月)、 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10个(截至2023年6月)。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先后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理工科建有3个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3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教育部国别区域联合研究院,2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5个中央各部委等其他研究基地, 7个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含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6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5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上海市其他创新基地。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表格参考资料
研究成果
2012至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累计牵头主持973、863 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5项、课题80项;承担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含课题)4项、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项目7项。理工科科研累计到校经费超过50亿元,年均增幅为13%;“十三五”期间到校科研经费较“十二五”期间增长78%。2021年到校科研经费数首次突破8亿元,其中横向项目到校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共5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2项(含1项特等奖)。根据2022年自然指数排名,华东师范大学位列全球科研机构综合排名82位。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23种、英文期刊7种。学校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538.80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78个(490个子库)。
中文期刊
注:数据截止至2024年4月。
英文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英文期刊包括《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Statistical Theory and Related Fields》《Anthropocene Coasts》《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Technology and Learning》《ECNU Review of Education》《Asian Journal for Mathematics Education》。
注:数据截止至2024年4月。
学术集刊
注:数据截止至2024年4月。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华东师范大学标志以“华”、”东“两字以及校树”水杉“作为基础造型元素。标志的斜横倾斜角为36.87°,与体温相近,暗喻华东师范大学以人为本的贴身教育。标志以汉字作造型元素,立意凸显东方属性,寓意弘扬东方文明。深红色象征活力、理性、包容、大气。
精神文化
校训
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做人格上的模范。求实创造则体现恪尽职守,忠于事业的敬业精神。
校歌
《华东师范大学校歌》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美丽的校园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未来的园丁,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茁壮成长,茁壮成长。
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民族的重任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
壮丽辉煌,壮丽辉煌。
祖国的未来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奔向前方,奔向前方,
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参考资料
社团文化
截至2018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共有学生社团110个,涵盖学术科技、文学艺术、民俗文化、体育健身、综合实践、公益服务等多个领域。共有全国高校优秀社团1家,上海市高校明星社团2家,校级五星级社团2家、准五星社团4家、四星级社团7家。同时,华东师范大学的社团活动受到了教育部官网、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青年报、文汇报、凤凰网、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普陀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表格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表格参考资料
表格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Introduction to ECNU.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校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09: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