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镇位于黔西市东部,距市区30公里,东邻太来乡,南接素朴镇、钟山镇,西与谷里镇、永燊乡相连,北与中坪镇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有耕地27900亩,辖10个行政村、3个农村社区;有汉、彝、苗等8个民族。2014年全镇总人口314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38%,人均纯收入6524元。境内东南高、西北低,海拔在950至1500米之间,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属典型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无霜期265天,年降雨量986毫米,年平均日照1120小时,年平均气温13.5℃。全镇煤矿资源丰富,现有煤矿企业6对,其中生产矿井有年产60万吨的高山煤矿、30万吨的有小春湾煤矿,拟建120万吨的有柏杨煤矿和杨柳煤矿;正在建设占地70亩、年产2000万元的
纳米碳酸钙产业园;正在建设占地一期100亩、年产值达300万元的花卉产业园。协和镇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45.56%,适宜发展以牛、羊、猪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和以花卉、蔬菜、经果、茶药为主具有山地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避暑的好所在。
乡域为丘陵地带,海拔1255——1500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13.5摄氏度,最高极温为34.8度,最低极温为零下0.9度;年降雨量986米,无霜期265天。境内无河流,在北面和中坪镇交界的榨仡河属乌江水系,往东流至二海处汇入乌江。境内唯一的木弄水库,属小二型水库,容水75万立方米。全乡有煤、锰、硫铁矿、锑和高岭土等矿,尤其煤矿储藏量较为丰富。
协和原名已归纳,相传在明朝以前属土目安家属地,在明末清初时,中央政府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安家归附了朝庭,协和地方随之由朝庭派官员管理,首任官员就把现协和取名已归纳。意为已经归纳由政府管理。在清道光8年,更名为协和,此名一直延用至今。解放初期协和为六区区公社所驻地,辖包括原沙寨、太来、箐口、长槽在内的8个乡。1958年9月改乡为
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1年撤区并乡时,将原杨柳乡、石人乡、仡仲乡撤销后并入协和乡。2001年9月,又将全乡26个行政村并为14个。
乡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林、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在1998年以来,认真进行了农田基本建设,坚持了科技兴农,实行了退耕还林,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2358吨,油菜籽1728吨,烤烟产量达到111万斤,林木覆盖率达到18%,其中板栗、核桃等经果林2560亩。出栏了牛马大牲畜705头,猪13426头,家禽36321只。 在矿业发展上,全乡有年产3万吨的合法煤矿7个。即小田湾、小春湾、半坡、金鑫、顺发、响鼓洞和林东三号井。现已全部投产。已经进场建矿的有年产60万吨的高山煤矿;即将进场的还有年产120万吨的杨柳井煤矿。 由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群众增收,200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8236万元,人均2780元,财政收入达到26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7元,比1991年人均收入339元增长3.88倍,外出务工5839人,大体收入1750万元。
现有水利设施5处,有6个村部分群众受益自来水。 在工交方面,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现有681户人家安装了有线电话,470人使用了移动电话。单位和乡民拥有机动运输工具90余辆。在集镇建设上,协和和杨柳两条街道均为硬化路面,并有照明、供电设施、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较快。 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乡办有文化
广播电视站,现有1个村和协和街道共408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在教育方面现有公办中学1所,小学9所。10年间新建改建校舍13800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14%;乡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3人,床位2张,有村卫生室19个,乡村医务人员21人。院、所在防疫治病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古迹有仡仲安家公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