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是美国哲学家
赫伯特·马尔库塞创作的哲学著作,1964年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单向度的社会”(前4章),作者从技术、政治、文化和言论4个领域描述了一个技术控制下失去反抗力量的单向度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发达的工业文明使得技术成为了新的社会控制形式。政治领域也日趋单面化,原来对立的双方已经结合在了一起。文化领域中,西方高级文化中对抗社会现实的因素受到了消除。言论领域里,大众传播使得语言同一化造成了一种言论的封闭。第二部分“单向度的思想”(第五、六、七章),作者描述了工业文明社会思想的单向度性。哲学否定性思维的挫败和实证性思维的胜利使得思想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向度,从而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单向度的思想中。第三部分“抉择的机会”(后3章),作者对如何打破这种单向度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发表于1964年,此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的大繁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工人的收入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住房建筑的扩大,公路网的发展,日益增多的周末野游和年度假期旅行,卫生费用的增加,信用制度的普及,这一切都标志着西方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尖锐的阶级矛盾似乎得到了缓解,激进的党派被纳入议会竞选的轨道。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马尔库塞写作了《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其目的是指出发达工业社会的不合理性和压抑人的自由发展的实质,分析这种社会压抑人的特殊方式,并力图为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寻找出路。
作品思想
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消失殆尽,个人已丧失了合理的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了这种能力的人。围绕着这一基本思想,《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在结构上可分为四个部分:(1)导论;(2)单向度的社会;(3)单向度的思想;(4)抉择的机会。导论部分,总体性地阐明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无对立面的社会,对这个社会的批判要从现实的批判转向理论的批判。第二部分,从控制形式的转变到政治、思想、文化、艺术、语言,全方位地论述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第三部分,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分析批判整个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意识形态的奴役。第四部分,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这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单向度”来展开论述。
导论
首先,他指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的反抗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减退、消失。对此,马尔库塞提出了批判现实社会的两点价值判断:
判断1:人生是值得生活的,或毋宁说是能够和应该使之成为值得生活的。这一判断构成一切思想努力的基础;它是社会理论的先验性,而且对它的拒斥(这是完全逻辑的)则拒斥了理论本身。
判断2:在一个既定社会里,存在着改善人生的特定可能性和实现这些可能性的特定方式以及手段。批判的分析应证明这些批判的客观有效性。而且这种证明应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这两点价值判断标示着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转向,即提倡一种从“社会现实”转向为“抽象理论”的批判。当时许多批判理论范畴,如“社会”、“家庭”、“阶级”等等都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批判价值。因此,就需要通过理论抽象和思考来重新把握这些范畴的批判意义,并理解这些范畴的意义如何被社会现实所抵消。对于这一点,他提倡一种“哲学批判”。他认为“批判理论必须从对社会资源的实际组织和使用中,从这种组织和使用的结果中进行抽象”,从而将其批判理论的基础回归到哲学上。
单向度的社会
在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里,马尔库塞层层分析,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从控制形式的转变到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最后到语言,全方位地论述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这个单向度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全面控制了这个社会里的人,使其失去了原本应该具有的对社会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导致这个社会的主体——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而人也就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了这个单向度的社会。
新的控制形式,马尔库塞认为,首先,现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在整体上完全被操纵被控制的社会,并列举了这个社会被操纵和控制的种种现象。其次,在一个被控制的社会里,尽管表面上人们似乎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从本质上讲是不自由的。第三,在发达工业社会里,人受到新的压抑,使之屈从于社会强加给他的生活方式。人自身的需求,也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和利益是否认为它是值得向往的和必要的。对此,他认为应该区别人的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所谓真实需求即出自人的本性的自主的需求,而非社会强加给与的。虚假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如广告、娱乐、消费等等。这些所谓的需求似乎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但隐藏在背后的是他受控于统治阶级。第四,目前的“社会控制形式是技术”,即社会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控制形式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已经侵犯和削弱了私人的地盘。技术始终是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根本原因。
政治的单向度。在对政治单向度的批判里,马尔库塞分析并描述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特点,马尔库塞通过这些特点的分析,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政治的单向度。这种“政治的单向度”也体现了当代发达国家政治领域最显著的特点——同化与融合。另外,在马尔库塞看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单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无产阶级摧毁资本主义的政权,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可现阶段无产阶级已不构成发达工业社会制度的对立面和社会变革力量的主体。马尔库塞认为,无产阶级不单是失去了自身的对抗性,同时还使其自身成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表面上看,无产阶级拥有了与统治者平等享受的权利,并且劳动强度有所降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自身却因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与工厂的依存关系,从而强化了自己作为一种社会工具、一种物的存在。
文化艺术的单向度。在文化单向度的阐述中,马尔库塞提出了一个概念“高级文化”。高级文化就是前技术时代的文化,是表达人们的理想,高于现实、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的文化。他认为高级文化是一种双向度的文化。但是,这种双向度的高级文化在技术合理性中丧失了自己的效力。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原本是唯一能超越一切的东西,但是在发达工业社会,艺术已经失去了它的传统功能,成为异化的艺术。
单向度的思想
按照马尔库塞的批判逻辑,在对单向度的社会进行批判以后就进展到对单向度的思想即人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而意识形态的批判,其重点是对现代哲学的批判。他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意识形态的奴役过程中,现代哲学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哲学失去了本身内在的否定性,成为受技术理性和统治逻辑制约的,只有“肯定”向度的单向度思想。
哲学批判首先从理性的划分开始。他认为理性可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源于其内部拥有对抗性和否定性的因素,并以否定性思维和肯定性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在当代社会里,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不断运动和发展,最后合二为一。根据理性的这种发展演变,马尔库塞把人类社会历史分为两大阶段:前技术阶段和技术阶段。这两个阶段共同拥有一些关于人和自然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使人类历史得以连续性的发展。
马尔库塞将肯定性思维与否定性思维之间的冲突追溯到哲学思想本身的起源,并在
柏拉图的辩证逻辑与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中找到表现。在他看来,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中,一方面,他是用谓词判断来揭示真理与谬误,并从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建立了一切可能真实或虚假的论断的“纯形式”来表示判断形式。而这种“纯形式”掩盖了命题的否定性。另一方面,在他的形式逻辑中,对象对于思维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对象不过是抽象的记号或符号。马尔库塞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本质在于把动态的、矛盾的、发展的现实固定化和形式化,实际成了一种对现实的脱离和对思想的控制。因而,形式逻辑是思维成为单向度思维的前提条件。
关于柏拉图的辩证逻辑,马尔库塞认为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反差惊人。柏拉图的辩证逻辑是在对话中提出、展开和检验的,而对话及其对话者是自由的。说话者在它们的命题中不断超越术语起初的现实的设定。因此,辩证思维与现实之间与其说是一致的,倒不如说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不是建立在现实本身的术语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破坏的术语之上的。在那些破坏的术语中,现实成为它自身的真理。这就意味着辩证逻辑是一种现实的否定性,它本身具有矛盾的双向度而非单向度。这种矛盾的双向度的思想风格,不仅是辩证逻辑的,而且是一切力图超越现实的哲学的内在形式。
其次,马尔库塞的哲学批判对准了现代科学逻辑。在对现代科学逻辑的批判中,他先对现代科学和技术进行分析。他认为,当现代科学撇开它自身的功利性,保持自身的中立和有效性时即成为纯科学。这种纯科学的合理性有内在的工具主义特点,由此,它成为先验的技术或特定技术的先验性,即成为社会控制和统治形式的技术,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此外,就现代科学逻辑而言,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分析哲学和数理逻辑所表达的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古代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表达。这种逻辑虽然有“科学”的外表,实际上在理解现实事物中,把现实主观化、抽象化、符号化和形式化了。把理论和现实的真实关系消解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形式和数学关系中,这种现代逻辑实际上发挥了掩盖事物的真实,为不合理的现实作辩护的功能。
第三,关于哲学的批判,马尔库塞的重点放在对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的批判。他认为,实证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把语言的意义同经验事实和具体的操作等同起来,并把既定事实毫无批判地接受下来,从而把多向度的语言清洗成单向度的语言,最终使其思维方式本身也成为单向度的思维。马尔库塞分析了实证主义的起源和思想。他认为在“实证主义”第一次被使用时,该术语就有三层含义:(1)认知的思想靠事实经验而获得有效性;(2)认知的思想重视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模式的物理科学;(3)相信认识要进步必须取决于这种重视。因此,实证主义把一切形而上学、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当做倒退的思想加以反对,使其哲学的思想变成了证明性思想,哲学的批判只在社会的框架内进行批判,而把非实证的概念诬蔑为纯粹的幻想。
马尔库塞认为语言分析哲学是使哲学成为单向度哲学的关键。语言分析哲学的原本目的是治疗思想和语言运用上令人混淆的形而上学的观念,但是,语言分析哲学的方法太过简单和幼稚,似乎是只要一对语言进行意义分析,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哲学的根本问题,而事实并非如此。最终说来,这些分析不仅是不充分的,而且对哲学思想和批判思想本身都是具有破坏性的。他抨击奥斯丁抽象地讨论句子的意义,认为应把对句子的理解放在整个语言的环境中才能进行;他也批判维特根斯坦强调日常用语的重要性,把哲学当做了改变语言的工具。而丧失了自身的批判性。但是,语言分析哲学在对语言的分析中使自己定向于具体化了的日常论域,对那些异己、敌对且不能按照既定用法来理解的东西进行抽象,通过对意义进行分类和区分,并保持它们相互隔离,这一分析消除了思想和言论中的矛盾、幻想、超越。把自己完全融合在现实中,与现实保持一致,在对语言的分析批判中失去了对现实的批判力。
抉择的机会
关于对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思想批判,马尔库塞表现了愤慨与不满。面对单向度的社会与人类,马尔库塞在该书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他认为哲学有着历史的义务。而哲学的历史义务蕴藏在哲学历史中的一般概念里。他认为,在哲学中所确立的一般概念,不单是一个认识论的抽象问题或是关于语言及其用途的虚假的具体问题,而是哲学的思想核心。在揭示了哲学一般概念的重要性以后,接下来就是确立在哲学一般概念的指导下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计。“设计”是马尔库塞构建“理想社会”的核心。他认为“设计”一词最清楚地强调了历史实践的特点。它来自在许多理解、组织和改造现实的方式中对一种方式的决定性选择的把握。而一旦做出某种选择,也就排除了和这种方式不相容的其他可能性。他提出了“历史设计”的真理价值的标准。这些标准涉及一个历史设计实现既定可能性的方式,也就是说是牵涉人类存在方式的可能性。具体说来,标准有两条:
一是超越性设计就符合在已达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上展现的现实可能性。
二是超越性设计为了证明既定总体是假的,必须在以下三重意义上证明自身有更高的合理性:
(1)它提出一种保存并改进文明的生产成就的前景;
(2)它在其根本结构、基本倾向和关系上来确定既定总体;
(3)它的实现将在一处制度的框架内为生存安定提供更大的机会,而这种制度又为人类需求和才能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大的机会。
马尔库塞的“历史设计”是建立在对“技术设计”的分析之上的。他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技术成为控制社会的新形式。他认为革命在现存社会中不是一种“根本需要”,但它是人类最终的“根本需要”。所以人们应该“绝对拒绝”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追求一种“质的变革”,摧毁现实的根本结构,使人民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需求;建立一种新的技术,重新把握艺术与科学、科学和伦理学的统一;自由地发挥想象力,给科学套上缰绳,使之用于人类的解放。
作品影响
《单向度的人》出版后,不仅成为了学生们的“圣经”,而且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之作,书中所倡导的批判精神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主题。
该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了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20世纪60年代末大学运动的教科书,标志着马尔库塞思想的又一次转折。
作者简介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出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1930年参加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工作。1933年,希特勒夺权后,他流亡国外,几经辗转,于1934年到达美国,在哥伦比亚社会研究所任职。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同年进入华盛顿战略服务局工作,达10年之久。1951年重回哥伦比亚大学,同时任哈佛大学俄国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赴波士顿任布兰德大学教授。1967年任哥伦比亚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1979年应邀访问西德,同年病逝于慕尼黑。马尔库塞主要著作有:《理性与革命》、《否定》,《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