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爪龙
是一种发现于蒙古的小型兽脚类恐龙
单爪龙是一种发现于蒙古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生存年代为晚白垩世。该属下目前仅有一种,即模式种鹰嘴单爪龙。单爪龙是一种非常小巧的恐龙,体长不足两米,前肢短小且只有一个手指,双腿修长行动敏捷。单爪龙具有很多鸟类的特征,使得早期的研究者错误的把它归为鸟翼类,并认为相比于始祖鸟,单爪龙与现生鸟类的亲缘关系要更近。后续的研究逐渐发现单爪龙属于阿尔瓦雷斯龙类,是一类基干的手盗龙类,它与鸟类的亲缘关系远不如之前想象的那么近。
命名由来
单爪龙的属名是一个合成词,“monos”为单个的意思,而“onyx”为爪子,合起来就是单个爪子的意思。种名是指它尺骨上发育良好的鹰嘴突。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目前仅有一件单爪龙标本被发表,及正型标本MPC-D 107/6。头骨部分保存了脑颅,右侧上颌骨的一部分,一颗牙。头后骨骼保存了8枚颈椎,8枚背椎,第一,二和最后一枚荐椎,一枚近端尾椎,两侧前肢,不完整的左侧乌喙骨,两侧肩胛骨,胸骨,三枚肋骨的近端,左侧肠骨的髋臼部位,耻骨的近端,两侧股骨,完整的左侧胫跗骨和右侧胫跗骨的一部分,右侧腓骨的近端,左侧第二至四跖骨的近端和远端,一些趾节骨。
单爪龙保存的脑颅显示它具有前后鼓室窝。上颌骨保存的部分没有发育齿槽。唯一一颗保存下来的牙齿标本可能是前颌骨或齿骨上的牙齿。牙冠与牙根的连接处略有收缩。牙冠顶端较尖,牙齿的近中脊和远中脊不具有锯齿。
颈椎较长,椎孔相较于其它的非鸟兽脚类恐龙更大。颈椎肋骨没有与椎体愈合。前端背椎的腹面发育有腹侧突。后部背椎椎体为双突型,前部背椎为后凹形。荐椎和尾椎为前凹型。靠后的荐椎椎体在内外侧向有一定程度的压缩,且从腹视看略呈片状。近端尾椎腹端发育有较长的脉弧。尾椎的前后关节突相对较长,但是没有延伸到相邻尾椎的区域内。
肱骨短小,但是具有一个异常发达的三角肌脊。尺骨和桡骨干也很短,且在近端紧密的贴合在一起。尺骨的鹰嘴突非常发达。
腕掌骨短且厚实,其近端与半月形腕骨非常相似。手部末端仅有一个爪。乌喙骨未发育二头肌结节。胸骨骨化,且发育有龙骨突,与大多数非鸟恐龙都不一样,而与鸟类相似。
腰带骨骼和后肢骨骼非常纤细。肠骨较扁平,后髋臼突呈翼状,具有一个较浅的尾骨短肌附着窝。髋臼处具有一个发达的前转子。耻骨和坐骨都指向后腹侧方,且对侧的骨骼没有接触。股骨的小转子和大转子愈合构成一个转子脊。股骨腘窝的远端边界由两侧骨髁向骨干中间延伸且相互接触而共同构成,这一特征与很多鸟类相似。胫骨和跗骨愈合。胫骨的近端发育有两条胫骨脊。腓骨与跗骨不接触。距骨的升突非常高大。脚部的跖骨没有愈合。第二和第四跖骨有所加长,第五跖骨很短。脚部具有窄足型的特征,从前视图看去,第三跖骨仅有靠近远端的位置暴露出来,近端几乎被第二和第四跖骨遮住。
系统发育位置
早期的研究认为单爪龙是一种原始的鸟类,且相比于始祖鸟,它与现生鸟类的关系要更近一些。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被发现,尤其是来自于中国的基干阿尔瓦雷斯龙类化石,新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单爪龙属于较为进步的阿尔瓦雷斯龙类,属于小驰龙科的一员。整个阿尔瓦雷斯龙类在新的系统发育分析中也落到了基干手盗龙类的位置,它们与鸟类的亲缘关系远不如恐爪龙,伶盗龙等驰龙类近,更不用说和始祖鸟比了。作为进步的阿尔瓦雷斯龙类,单爪龙与鸟类共有的很多特征(如龙骨突)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体型估计和羽毛
单爪龙的体长大约在1米至1.2米之间,体重约3.5千克。单爪龙的化石没有保存任何羽毛印痕,但是同属于阿尔瓦雷斯龙类,小驰龙科的鸟面龙却保存有羽毛。因此,依据亲缘关系推断,单爪龙大概率也是有羽毛的。
小短手的功能
单爪龙的小短手的功能是古生物学家非常关注话题。单爪龙的前肢虽然短小,但是非常粗壮,所以它一定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2005年的一项研究对单爪龙的前肢进行了形态功能分析。研究者首先将单爪龙的前肢与现生动物的前肢进行了对比,发现除了手指数量较少,它与食蚁兽,穿山甲等动物的手部有几分相似。随后该研究又对单爪龙前肢的每个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发现,单爪龙的肱骨活动范围较小,但是其手部的第一指节骨和爪的活动范围非常大。手部第一指节骨背腹向的总活动范围有86度,而爪的这一数值达到了162度。结合单爪龙前肢各个骨块的关节情况,单爪龙的手掌是朝向下方的。这种姿态和活动范围非常适合用来挖掘。单爪龙的牙齿较为细弱,且没有锯齿,因此它可能是一种食虫的小恐龙。研究人员推测单爪龙可能会用小爪子在蚁穴的侧面挖洞,然后捕食逃出的白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3 16:58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