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
病症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HS)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中医病名为热疮。其主要由两种病毒引起: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其中,HSV-1通常引起面部、脑及腰以上部位的感染,而HSV-2则主要引起生殖器及腰以下部位的感染。单纯疱疹根据感染情况可分为初次感染和复发感染。
分型
根据症状发生的时间次序分型
根据感染后出现症状的情况,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根据症状发生的部位分型
可以分为疱疹性龈口炎、接种性疱疹(如疱疹性瘭疽)、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等。
特殊类型的单纯疱疹
包括新生儿单纯疱疹、疱疹性湿疹、免疫缺陷者HSV感染等。
病因
总述
单纯疱疹为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可通过接吻或其他生活密切接触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及脑部感染。
导致单纯疱疹感染或体内潜伏病毒发作的高危因素,包括免疫力低下、皮肤创伤和劳累等。
基本病因
本病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HSV)所致,HS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和生殖器分泌物中。HS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分钟、紫外线照射5分钟或乙醚均可使其灭活。
诱发因素
可能导致单纯疱疹感染或体内潜伏病毒发作的高危因素包括:
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皮肤黏膜后,会在局部增殖,形成初发感染,同时可沿神经末梢至其支配的皮肤区域,形成潜伏感染并持续存在。
当受到某种诱因(如发热、受凉、暴晒或劳累等)的影响,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可被激活,形成疱疹复发。
流行病学
单纯疱疹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范围内。该病毒可通过接触感染的患者的皮肤或黏膜来传播,例如通过接吻、性接触或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毛巾等途径。
单纯疱疹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但也可在成年人中发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疱疹病毒特别是HSV-1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且大多数人在青春期之前就已经感染了该病毒。HSV-2型通常与性传播相关,因此在性活跃人群中流行更为广泛。
预防传染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教育,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黏膜,使用安全的性行为方式以及及时采取医学措施进行治疗和管理。
症状
总述
单纯疱疹的主要症状是皮肤黏膜出现灼热、群集性水疱,随后形成溃疡。
初次感染者病情比较重,典型症状常发生在接触后3~7天,往往伴随一系列流感样前驱症状。
复发感染者可出现相似的前驱表现,但水疱数量、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均较轻。
典型症状
初发型和复发型单纯疱疹的临床特征不同。
开始时,感染区域附近的皮肤黏膜会有疼痛、触痛和烧灼感。通常会出现全身性的流感样症状,如浑身乏力、食欲差、发烧和淋巴结肿痛。
随后形成水疱,而后出现典型的成簇或散在分布的多发水疱;水疱破溃后,会出现糜烂。后期皮损结痂,症状缓解。
临床症状不是很明显或比较轻微。通常水疱数量不多,水疱个头比较小,持续时间短,容易发生糜烂、渗液、干燥、结痂,一般在1周内可缓解。
单纯疱疹感染不同部位,除有以上表现外,还会有自身的特点。
多发生在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角、嘴唇边缘。
可以发生在脸颊、眼皮和耳垂等部位,皮损面积较大,也可固定在同一部位。
多发生在口腔、牙龈、舌、咽等部位。可伴有发热、咽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和结膜,包括流泪、畏光,角膜可形成树枝状或深在圆板状溃疡,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甚至失明,伴有结膜充血和水肿、眼睑水疱和耳前淋巴结肿大。
伴随症状
首次发生单纯疱疹可能有发热和不舒服。尤其是儿童首次发生的疱疹性龈口炎时,可能伴有发热、不舒服、肌肉痛、易怒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也可能有进食、饮水和吞咽困难。
单纯疱疹复发前可能有疼痛、烧灼感、麻刺感和瘙痒。
HSV-1也偶可引起其他系统异常,包括生殖器、肝、肺、眼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可能表现为发热、头痛、抽搐和意识受损等。
就医
总述
单纯疱疹即使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也可自行愈合,但是有下列征象时,需要及时去看医生: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疱疹的特点可作出诊断。必要时需要做病毒培养鉴定、细胞学检查等。
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了解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
就诊科室
皮肤科、如有眼睛受累同时就诊眼科。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病理检查
必要时医生会取小部分病损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用来明确诊断。
特殊检查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SV-DNA,免疫荧光可用于检测疱液中的病毒抗原。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带状疱疹、脓疱疮和手足口病等疾病相鉴别。
带状疱疹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皮损表现为群集性水疱,基底部发红,多沿一侧皮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常伴有神经痛,病程一般2~3周。
脓疱疮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细菌感染。皮损为散在的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容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可形成脓痂。
脓液中可分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
手足口病
由柯萨奇病毒或肠道病毒等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前可能有低热等症状,容易在手、脚和口腔出现损害。
开始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小水疱,周围皮肤发红,水疱容易破裂,破裂后可形成糜烂面。病程1周左右,愈合后很少复发。
治疗
总述
单纯疱疹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可自行恢复,但病情严重者医生会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达到以下目的:
初发感染者疗程一般为7~10天;频繁复发(1年复发6次以上)可连续口服6~12个月,即长期抑制疗法。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系统用药
外用药物
以抗病毒、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主。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其他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患者,可给予提高免疫力药物。
预后
总述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但是容易反复发作。如果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播散性感染或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病情比较凶险,病死率高达15%~50%。
并发症
单纯疱疹可能会对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者造成威胁。
新生儿单纯疱疹
母亲患生殖器疱疹,可经产道感染新生儿。
一般出生后4~6天发病,表现为喂养困难、高热、肝脾肿大和黄疸,皮肤、口腔黏膜、结膜可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伴有意识障碍。
播散性单纯疱疹
又称系统性单纯疱疹,营养不良、淋巴瘤、特应性皮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容易患病。
多伴有高热,甚至惊厥,发生病毒血症后可导致多个内脏受损,包括疱疹性肝炎、脑炎、胃肠炎等,可以伴有或不伴有皮肤黏膜损害。
皮肤黏膜表现为广泛性水疱,水疱顶端可能有脐窝状凹陷。
神经系统感染
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单纯疱疹病毒还会侵犯脊髓和大脑等神经组织。
预防及日常护理
预防
日常护理
本病具有自限性,患者应避免过度紧张,同时可以通过冷敷等措施来缓解症状及加速愈合。
平时避免接触患有疱疹的患者,注意保持自身的整洁等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家庭护理
避免共用脸盆、毛巾等。
注意事项
日常监测指标
如既往有过单纯疱疹病史者感到局部烧灼疼痛等不适时,需警惕皮疹复发。
特殊注意事项
发展史
单纯疱疹病毒首次被发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分离出了这种病毒并确定其与单纯疱疹的关系。
随着对单纯疱疹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了解了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可以采取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单纯疱疹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流行性。特别是HSV-2型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成为性传播疾病。
研究进展
2017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筛选针对单纯疱疹病毒中和抗体的研究中,成功筛选到一株新的单克隆抗体m27f,这一株新的单克隆抗体不仅能够有效中和病毒的感染,而且能够阻断病毒细胞间传播方式。同时,这一抗体也能有效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合胞体的形成。
201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疱疹疫苗,在动物试验中成功率接近100%。
2021年,中国研究团队对南海深海来源的一株青霉菌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并筛选出了具有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的对三联苯类分子,同时对活性分子的抗病毒机制做了初步探索。
2023年,中国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Virologica Sinica(《中国病毒学》)杂志发表了在I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构建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其技术的建立为开展神经环路示踪病毒改良、溶瘤病毒开发以及抗病毒药物筛选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来源: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09
目录
概述
分型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