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艺黄家
2004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
《卖艺黄家》是2004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宗江黄宗淮。
版次:1
开本:32开
简介:
“卖艺黄家”可谓中国演艺界一个非常独特的家庭,黄宗江是剧作家、演员、教授、文化使者;黄宗英是作家、是演员,是大红大紫和令人景仰的名作家;黄宗淮是专演小角色的大演员;黄宗汉则是著名的文化实业家。本书以讲述黄家的生平事迹为主要主线,由黄家成员黄宗江、黄宗淮、黄宗英、黄宗洛、黄宗汉等几位的回忆性文章组成,内容涉及艺术、生活、交友等多个方面。
片断:
吃吕、艺品、人品——谈谈爸爸黄宗江(片段)/丹梯
有人要写我的爸爸,问我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好吃。”不错,好吃是爸爸的一大特点,并且确实颇有研究。
在吃学上,爸爸讲究要有艺术性,达到色香味俱全。什么样的菜,用什么样的盘子盛,都要精心设计。尤其是请客,研究菜谱,那是爸爸最大的乐趣。他能像平时写作时一样蹲在椅子上,嘴里抽着烟,思考再三,才向大家宣读拟好的菜单。如果这顿饭达到了他预期的标准,酒足饭饱之后,爸爸就会眯起眼睛来得意上好一阵子。但经常是达不到标准。每到这时,爸爸就会捶胸顿足地哀叹他“艺术的统一”被破坏了,同时还要惋惜这整桌精心设计的佳肴都因此而失了色。妈妈在一旁则柔声细语地来一句:“什么大惊小怪的,怎么不能吃啊?”爸爸长叹一口气:“可这是艺术啊!”
爸爸声称吃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他认为各门艺术总的规律无不可应用于美食学上。因而,他对吃学的讲究与对艺术的见解,竟有如此之多的相通之处。了解他的吃品,也就如闻他的艺品,如见他的人品。
杂吃与杂家
吃东西,爸爸从来主张尝百味。凡是能吃的,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尝一尝。据他自己说,什么哥伦比亚的蚂蚁,山东青州的蝎子,越南的刺猖、狐狸、大象,他都尝过。还真不是吹牛,爸爸这辈子跑过不知多少地方,北国、江南、戈壁、高原,亚、欧、拉、美,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这些地方,便也都留下了他的嘴迹。昨天他还在夸说新疆的手抓羊肉,今天又称赞上海的腌肫鲜,明天可能就该回忆他儿时常吃的炒豆渣了。说不定还要念叨起东京料理的生鱼片,越南乡村的炒芭蕉芯……至于肯德基、汉堡包的,早已不足挂齿!“行万里路,尝百味鲜。”这一点,爸爸早就落实在行动上了。
爸爸要求饭菜应尽量达到完美,但并不就是说越高级越好,他所追求的是有特色,要地道。他也时常津津有味的去吃那些“下里巴人”的东西,如妈妈爱吃的贴饼子。姐姐爱吃的炒肝,外孙刚从外面爆好的爆米花儿,甚至我们家谁也不吃的豆汁儿他也要喝上几口。爸爸绝不偏重什么南味还是北味,中餐还是西餐。他将这种种杂吃总结为“并重南北,兼宗中西”,自认是吃学上的一大优势。
以杂吃著称的爸爸,在艺坛上也以其杂学获得公认。听听近几年来各种文章对他的称呼吧:“影剧艺术家”,这是一般统称。“三栖剧作家”,这是比较了解他的人对他的美誉。“著名话剧演员”,这是老朋友们对他的怀旧。“著名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评论家”,这是艺术界新近送给他的雅号。他自己却在拼命抗拒,自称“杂家”而已。是的,“杂家”正是对爸爸几十年艺术生涯的总概括。
爸爸是剧作家,但他曾经也是演员。我最爱看他的影集:这是《家》里的觉新,这是《雷雨》中的周冲,这是与三姑黄宗英合演的(鸳鸯剑),这位窈窕淑女也是爸爸扮演的,还有这个丑媒婆,那个老艄公……爸爸的舞台形象真可谓丰富多彩了。一谈起他的舞台生涯,爸爸总是一言难尽。他向我们讲起过,怎样带着三姑在上海“跑码头”,怎样在重庆舞台上“一赶三”(即一台戏里演三个角色),又如何与谢添、蓝马、沈扬一起,在重庆戏剧界被称为“四大名丑”。讲着讲着,来了情绪,爸爸还会即兴表演一番。
爸爸确实是非常喜欢表演艺术的,直到现在还常常“戏癌”缠身,不能自拔。德国朋友乌韦领着摄制组在我家院子里拍电影,是纪录爸爸和英若诚叔叔用英语合演《访鼠测字》。演着,演着,爸爸忽然从凳子上翻了个“倒毛”,接着一转身,又从凳子下面钻了出来。吓得我们全家人目瞪口呆,生怕把老爷子给摔出个好歹来。可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师兄王传淞就是这么演的,我不能少了……”
爱吃与爱艺
爸爸的爱吃可真是没办法,可谓“屡教不改,病入膏肓”。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他都念念不忘一个吃字。即使在“文革”时期,也还是依然如故。据八一厂的严寄洲伯伯说,他们在一起当“反革命”的时候,有一阵子有点宽松。他忽然发现爸爸上衣口袋里排列了一排小药瓶,就好像是哥萨克的子弹夹。开饭时便掏来掏去,忙得不亦乐乎。原来那些小瓶子里分别装着爸爸的“武器”:酱油、醋、盐、味精、胡椒面……
爸爸的爱艺也同样没有办法。“文化大革命”之初,爸爸刚从越南南方前线归来不久。在紧张的游击队战斗生活中,他写了一部话剧《南方啊南方》,自认为是部杰作,并满以为回国后很快就能搬上舞台。可万没有想到,迎接他的是批判此剧的打印件,接着是检查交代,直到戴上“反革命”的帽子。爸爸被“批倒批臭”之后,“革命派”禁止他再写东西“毒害”革命群众。而爸爸这时又“恶习”难改,在牛棚中还利用写交代材料的废纸,写出了京剧剧本《南方云水》。明知身陷囹圄,难见天日,可就是要“顽固”到底。
再“解放”之后,爸爸可就“猖狂”起来了。张志新的事迹被揭露出来,他夜不能寐,日不能安,毅然将多年前就写好的“敦煌”重新压人箱底,又放下头脑中已构思成熟的“侯宝林”,一头奔赴沈阳,全力以赴去写这一伟大的共产党员。电影剧本《悲歌》很快问世了。早有人预言他的这个剧本不会被搬上银幕,可爸爸始终不改他对这一女英雄的崇敬之心。又十年了,爸爸至今还是那样的“顽固”……
爸爸酷爱艺术这片土地,孜孜不倦地耕耘着,收获着。这几年,他在写作上将其杂学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发挥起吃学上“兼宗中西”的主张,“土”“洋”结合,左右开弓了。用英语演出我国的传统戏,那只是个开端。接着,爸爸又把尤金·奥尼尔的名作《安娜·克里斯蒂》改编成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还借了我的名字就叫《安娣》,此剧已刷美国导演来中国排练上演了。前年爸爸去美国讲学一年,临行前他又将《赵氏孤儿》和《牡丹亭》改编成话剧,带到美国,让他的洋学生们来排演。回国后,这两个戏也都被陆续搬上了中国舞台……
爸爸爱写戏,演戏,更爱看戏。他几乎欣赏一切形式的表演艺术,百戏都看,“并重南北”嘛。
爸爸看戏的主要交通工具,曾经是一辆侯宝林相声中所说的那种“哪儿都响,惟独铃儿不响”的破自行车,骑着它,爸爸几乎跑遍了四城。自从他上了年纪,破车已换成一辆新女车,但很快也骑旧了。
爸爸骑车去看戏,散戏之后,还常要登台与演员们握手、拍照。一切结束,各位首长、名家,都钻进小汽车打道回府。而爸爸还蹬着他的“永久”,行进在大马路上。要是会见的时间长了些,爸爸出了剧场门,竟会连车子也找不到的。看车的老大妈,以为是无人认领的车,早给收起来了。有的剧团负责人好心地问他:“您的司机在哪里?给他留了票。”爸爸眨眨眼睛:“司机?我兼了。”
看完戏还得骑车去开座谈会,接着就是写文章。当然,这时爸爸早已忘了骑车之辛苦,写到得意之时,好像这台戏就是他写的,他演的……可他哪还有时间写自己的剧本啊?我们心疼老爷子,曾在一起商量,是否能为他“请命”?或者为他置辆汽车?可是……得了,得了,别做梦了。还是实惠点,给他买点他爱吃的天福酱肉、冬笋、豌豆苗吧,他就会眉开眼笑……
目录:
卖艺黄家 许国荣
赠黄家兄妹季羡林
赠黄家兄妹杨宪益
赠黄家兄妹邵燕样
与弟弟妹妹同演戏黄宗江
我“难得糊涂”的老伴黄宗江
吃品、艺品、人品——谈谈爸爸黄宗江丹梯
我的好人阮若珊
戏迷外传黄宗洛
附:艺海弄潮记许国荣
戊戌变法时期的“三贫”黄宗淮
就缺我二哥宗淮黄宗英
故我依然黄宗英
小迷糊大不了了黄宗英
快乐的阿丹黄宗英
但愿长睡不愿醒黄宗英
山一程水一程黄宗英
该死不死黄宗英
附:呆大有呆福冯亦代
小妹是我姐黄宗洛
焦菊隐先生教我演戏黄宗洛
扫边老生的苦与乐黄宗洛
十八败黄宗洛
文丐释黄宗汉
附:黄家老四初小玲
小毛轶事黄宗洛
代跋老黄家之光黄苗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7 07:0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