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饭曹文化村
陈集镇老曹村
很早以前,阜宁县陈集境内一曹姓为主的村庄,计上百户人家,贫困潦倒,户户泥门闭户,连年逃荒要饭。后由阜宁至淮安的一条官道从此经过,来往客商不断增多。庄上有几个头脑活络的人摆个小摊,卖粥卖饭,尚能赚几个钱养家糊口。一户看一户,卖粥卖饭的人多了,人们遂称这个庄为“卖饭曹”(今阜宁县陈集乡老曹村)。1941年8月,新四军军部移居阜宁县陈集停翅港,卖饭曹村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村”。开办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文化村”对苏北根据地的文化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盐阜人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简介
很早以前,阜宁县陈集境内一曹姓为主的村庄,计上百户人家,贫困潦倒,户户泥门闭户,连年逃荒要饭。后由阜宁至淮安的一条官道从此经过,来往客商不断增多。庄上有几个头脑活络的人摆个小摊,卖粥卖饭,尚能赚几个钱养家糊口。一户看一户,卖粥卖饭的人多了,人们遂称这个庄为“卖饭曹”(今阜宁县陈集乡老曹村)。
1941年8月,新四军军部移居阜宁县陈集停翅港,卖饭曹村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村”。
新四军军部移居停翅港后,从其他地方新来的文化人陆续增多,文委委员杨帆根据刘少奇、陈毅的指示,妥善安置他们的工作。1942年夏,陈毅与阿英、杨帆等商定,在离军部不远的卖饭曹村办“文化村”;让文化人集中到一起,研讨和交流经验,促进根据地文化工作的普及和提高。杨帆担任“文化村”村长。
“文化村”开办后,众多文化人云集在这里,尽情地挥毫作书,赋诗唱和,琴棋书画,无所不有,形成了文化高潮。当时住在文化村的有杨帆、阿英、范长江、胡考、池宁、铁璎、天然、李明、徐雪寒、孙冶方等,住文化村附近的还有军鲁工团的贺绿汀,行政学院的车载,抗大华中总分校的薛暮桥,盐阜大众报社的王阑西及吴蕃、沈其震、骆耕漠、孙克定等一批文化名人。陈毅经常到“文化村”,与文化人促膝交谈,切磋艺文,相互对奕。阜宁历史上文人墨客很多,民间藏书也较丰富,陈毅专门托卓宁县县长宋乃德、三师师长黄克诚及阿英等人注意收集图书,有价值的就在“文化村”传阅。“文化村”不仅创作反映根据地军民风貌的文艺作品,且出版文艺杂志,还专门设立一个俱乐部,每逢周末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贺绿汀的手拉梵哑铃唱歌成为独特的保留节目。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组织上的安排,这些文化名人有的去上海,有的辗转去延安,有的跟随部队。“文化村”。开办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文化村”对苏北根据地的文化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盐阜人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9 09:4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