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古城
江西省南丰县景区
南丰古城,位于江西省南丰县琴城镇老城区,占地面积约3平方千米,是江西省古建筑保存最完整、古城肌理最清晰的明清古城之一,城内集中了望仙桥、攀桂坊、盱江西路、盱江东路等4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发展历史
南丰建县于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距今已1762年。
明万历十四年刊《南丰县志·城池》开篇云:“唐开元邑令游茂洪始迁县治,无城”。清同治《南丰县志》云:“唐开元前县治在今广昌土屯耆,一云在白舍。有土城高六七尺、周一里似较可据。‘旧志谓无城元志又载郭内五门,东曰朝天,西曰迎盱,南二门曰宁都、曰建宁,北曰辑仙。则非无城也其先有城而后废者’”。这段叙述在民国《南丰县志》亦有记载。
据明、清、民国县志记载,明正德六年(1511),闽粤流寇犯县,大肆掠夺,百姓深受其害。为此,正德七年知县莫止筑土城891丈以御。然而土城难御寇贼,正德九年流寇又至。当时兵备副使胡世宁巡视后,考虑筑土城非长久之计,指令本府推官赵汉督建,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筑城池。城池高1.8丈,厚1丈,城基宽1.5丈。又修筑城楼4座,并在城楼下砌瓮门。东曰聚和,西曰崇秀,南曰通济,北曰庆城。东门瓮高1.3丈,宽1丈。西北瓮高比东门少1尺多,宽少1.2尺。其中为了方便百姓打柴汲水还建有两窦。一为上水关,在南门之上。一曰下水关,在南门之下。凡四门八窦。后来郡守韩辙巡视城池,认为西北城外地势内低外高,不利防守,乃增高8尺,仍旧在城墙上立窝铺44所,用于置放兵器和充作士兵临时休息之处。又认为马退石地势甚高,俯瞰城内,不可置之城外。复改拓城于马退石上,长180丈,基厚1.5丈,高1.8丈,宽1丈。自此,东门至南门270丈,南门至西门350丈,西门至北门290丈,北门至东门250丈。每门之墩各高2丈。城上窝铺增至50余所。
嘉靖元年(1522),本县绅士认为学宫靠近盱水常有水患,老城不宜保障。于是县令曹宏把南门改筑在学宫前面,并改名为“文明门”。嘉靖三十六年冬(1557),流寇突至,恰逢临川令以御史身份检查完地方准备回去,于是向上面恳请留下,和县令聂凤仪一起指挥抗寇。经过七昼夜的战斗,御寇于城外。流寇退去后,分巡佥事尤公烈视察了城池后,批准了百姓增高城墙的要求。增高旧城4尺,东北门各增月城1座,西门增羽城敌楼各1座,东至北、北至西各置敌台1座,西至南置窝铺4所。整个城墙上有窝铺69间,垛子2218个。又于东北城外开挖宽7尺的壕沟作为护城河。嘉靖三十七年(1558)大雨毁城,万历十四年(1586)再毁,城池自东至北,北至西各倒30丈,但都及时得到了修复。清康熙十四年(1675),闽寇侵犯,城池倾倒。康熙二十二年(1682)县令邓佚捐献自己的俸禄修补城池。后来城池屡次损坏,屡次修补,未曾中断。光绪年间,洪水又毁城池,邑绅曾道唯等集资修缮四门六窦,城池周长1330.8丈。此后无记载。
建筑格局
南丰古城保留山水环境、城门城墙、古街古巷、古井古桥、寺院祠堂、书院民居,完整展现了古代城池的格局。
南丰古城拥有1630余米的明清古城墙、161处文物保护单位、200余栋明清古建筑,保存了自唐代以来各朝各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唐代的寺庙、宋代的壕沟、元代的里坊、明代的城墙、清代的民宅、民国的商铺,并有汉魏非物质文化流传,记录和见证了城市千年的历史变迁——“汉傩唐寺宋渠元坊明墙清居民铺”两千年历史不断,承载了赣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具有两地文化的特征。是江西省清晰保存古县治格局的城市。
在古城墙的墙砖之上,还能看到众多的铭刻文字,“嘉庆十七年南丰城砖”“光绪二年城砖”“光绪十九年城砖”“陈国万城砖”“南丰县城砖彭癸生”“南丰县正堂狄”等不一而足。这些城砖尺度约长33厘米、宽17厘米或长25厘米、宽13厘米不等,忠实地记录着各个年代的修城记录。
主要景点
城中古巷
老城里的老巷极多,老县志里仅冠名的就有43个,其中有魁星巷、三魁巷、府官巷、三忠祠巷等。
关于三魁巷,《同治南丰县志·疆里篇》有记载:“明张照、张凤拱、凤图父子三魁居此,故名。”就是说在明朝年间,有张氏父子在此巷居住过。县志也记载张照、张凤拱、凤图父子均为南丰邑中文人。
府官巷(老县志上均为“府馆巷”),是因为清道光年间进士张希京在广东韶州、英德等地任县令期间,在家乡修建了“大夫第”“太守第”“分转第”而冠名。
秋雨名家
“秋雨名家”是老城西边一栋古宅,南丰曾氏遗留下来的住宅。当初,曾巩的祖父曾致尧被宋太宗宴见,太宗神情悠闲,谈及自己国库充盈,很是高兴。而彼时南方正闹旱灾,曾致尧当即回奏:“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为富也。”意思是说:国库再充盈也比不上江南下一场秋雨给老百姓带来的富足。皇上非常感动。从此南丰曾氏就有“秋雨名家”的称号。南丰曾氏后裔为彰显、铭记祖上爱国为民的德行,以此作为曾宅的名称,并铭之于门额,传于后世。
大夫第
府官巷里“大夫第”“太守第”“分转第”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宏伟,结构精致。“大夫第”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有二铭轩、古戏台、藏春阁、私塾学校、花园。200多年前,主人张希京在花园亲手种下一棵玉桂,每到深秋时节,一簇簇金黄色的桂花在繁枝绿叶中绽放,香气弥漫在整个巷子里,经久不散。
九畹山庄
清末民初著名画家汤夑故居“九畹山庄”为明代建筑,三厢进,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老屋正前面有庭院照壁,右侧有学堂。照壁、房梁、门楼、柱石等处有雕刻。
文化活动
崇祯九年(1636年),51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万里遐征”。在游记里,徐霞客对南丰西城门的行文颇细:“又十里至南丰,入城东门。三里,出西门……西门外濒溪岸,则石突溪崖,凿道其间,架佛阁于上。濒江带城,甚可眺望,以行急不及登。”
南丰曾氏代代相传着一则先祖往事:有一年南方大旱,北宋礼部郎中曾致尧心念百姓疾苦,向太宗奏称:“一夜秋风雨,万地遍黄金。圣上之财,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为富也。”太宗后赐“秋雨名家”之号。曾致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祖父,后裔为彰显、铭记祖上为民的德行,以此作为曾宅的名称铭之门额传世。
康熙乙巳年(1665年),九江星子“髻山学派”核心人物宋之盛、赣州宁都“易堂学派”领军人物魏禧、抚州南丰“程山学派”创始人谢文洊齐聚南丰城西的程山学院,共话文事。由此,以谢文洊的理学、魏禧的经术文章、宋之盛的气节共同构成的清初“江西三山学派”正式成型,江右理学强势崛起。
近现代中国第一部宪法史《中华民国宪法史》编著者吴宗慈,在1940年12月至1949年2月主持《江西通志》纂修的近10年间,克服时局变迁的诸多困难,编成多种地方志专稿。为避免稿件散失,他将资料运到南丰保存。新中国建立后,将全部档案、图籍、资料和志稿交给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期间,《江西通志》馆的招牌一度挂在古城墙边上的一幢普通民居门口。
旅游信息
南丰古城位于南丰城东西关附近。
县内4路公交直达。
参考资料
南丰古城.南丰县人民政府.
南丰古城.南丰县人民政府.
江西南丰古城墙考略.井冈山融媒.2020-07-0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6:3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