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60年,学院前身农业气象学系成立。
1978年,获得农业气象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获得应用气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9年,更名为应用气 象学系,气候学专业同时加入。
2002年,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成立。
2003年,获得应用气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成立。
2006年8月,成立应用气象学院。
2009年,获得城市气象学 硕、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应用气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4年,生态学专业加 入。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3个系,有3个本科专业。
系:应用气象学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生态学系
本科专业:应用气象学(含公共气象服务方向)、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综合排名中,大气科学学科位列全国第一。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气象学
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气象学、环境生态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气象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
国家重点学科:气象学
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大气科学
江苏省特色专业:应用气象学
江苏省高校第一批优势学科:大气科学
江苏省高校第二批优势学科:大气科学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8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00%、国际化率(一年以上出国)超过60%。拥有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外专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三三三”工程、“青蓝工程”以及 “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层次人才31人。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拥有局校共建精品课程2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多项;应用气象学专业连续十多年为A++专业,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五星级专业)。
学院拥有江苏省应用气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江苏省高校应用气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南京市应用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教学实验平台,共建教育部“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中心”。
江苏省特色专业:应用气象学
江苏省重点专业:应用气象学
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应用气象学
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生态学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气象学
局校共建精品课程:农业气象学、城市气象学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气候学、微气象学基础
省部级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农业气象学、气候资源学、微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方法
局校共建精品教材:气象信息网格化原理与方法、城市微气候
局校共建项目资助精品教材:大气科学概论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中国气象局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教育部“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双创引进团队、江苏省高校“农业与生态环境气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新建有“城市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智慧气象”等科技创新团队,拥有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学院与
耶鲁大学联合组建了“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建成了国际合作“生态气象环境研究中心”,参与建设教育部“气候与环境变化国 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近三年,年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以上,纵向项目到账科研经费年均1000万元以上,年均发表SCI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在《Nature》《BAMS》等国际刊物发表并被选为亮点、封面文章。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院徽是由晴、雪、雨、多云四种天气组成的形象,中间是一双手捧着麦穗和应用气象学院的英文简称SAM。
办学理念
学院秉承“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