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
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52年,微生物学家
樊庆笙在南京农学院创建微生物学学科,学科建立之初即开始招收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
1981年,南京农学院微生物学学科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微生物学博士点。
1986年,南京农业大学获植物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4年,学校微生物学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1995年,学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获硕士招生和培养资格。
1997年,学校微生物学学科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同年相关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双基实验室。
1998年,学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获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资格。
2000年,学校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予权;同年,细胞生物学专业开始招生。
2001年,学校动物学学科点获准硕、博士研究生招生,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学校自主设置生物技术学科点二级博士学科点专业;同年,依托微生物学学科建立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开始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微生物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同年10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整合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四个学科,组建生命科学学院。
2006年,学院微生物学学科再次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2019年,学院1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学院1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学院4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教学系,有2个本科专业。
系:植物生物学系、微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动物生物学系
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学科建设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生物与医药
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植物学、微生物学
教学建设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有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科研共享平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植物学》(线上一流课程)、《不同生态区生物学野外实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奶牛消化系统解剖及相关疾病诊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植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学》《植物与生活》
国家视频公开课:《植物与生活》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植物学》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4年)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科研共享平台:生命科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技术
江苏省优秀课程群:《植物科学》
江苏省精品课程:《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
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植物学》
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生物化学》
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截至2021年4月,学院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等联合探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菁英班”,启动“未来生物学家培养计划”。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曾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注:以上内容来源)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建有显微影像解析技术平台、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平台、发酵工程实验技术平台4个实验技术平台;拥有活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分辨轨道阱质谱仪、液质联用仪、扫描电镜、投射电镜、超高速离心机等各类大中型仪器设备四十多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超5000万元。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学院有专任教师98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8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在职教授2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强胜、章文华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章文华、张炜、沈文飚、
崔中利、
张阿英、蒋建东、
何健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章文华、
蒋明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沈文飚、
赵明文、张炜、张阿英、崔中利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崔中利、蒋建东
南京农业大学钟山新秀:
陈世国、陈凯、张阿英、蒋建东、黄星、张群、
谢彦杰合作交流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许多教师和研究生曾出国留学进修或合作研究。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4月,学院建有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环境微生物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杂草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研发基地
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部批研究所(室):杂草研究室、农业微生物研究室
校级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联合实验室、杂草研究室、环境能源工程研究所、污染物生物治理工程技术中心、农业微生物研究室
研究成果
截至2021年4月,近5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50多项,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在Science、Nature Plants、Autophagy、Journal of Cell Biology、The ISME Journal、The 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多篇标志性论文;学院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多项;“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菌剂”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生物除草剂”系列产品已申报多个专利并产业化应用。
(注:以上内容来源)
(注:以上内容来源)
(注:以上内容来源)
学术交流
学院曾主办或承办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生物除草剂国际学术研讨会、杂草科学与农业生产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江苏省遗传学会微生物遗传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院徽外圈由学院中英文名组成;中圈和内圈整体呈现绿色,由DNA双螺旋结构变形图等元素构成,寓意双手托举生命。
社团文化
学院团委学生会设有新媒体中心、红十字分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等部门。
学院曾组织开展“班级杯”篮球赛、系际羽毛球赛、趣味运动会、急救知识竞赛、趣味知识竞赛等活动。
学院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