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谣》是鲁迅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发表于1931年12月25日出版的《十字街头》第二期。首句平铺,次句“奇峰突起”,接以三四两句生动的具体描绘,使“强盗装正经”的情景历历如见。此诗结构严密,叙事紧凑,造取“谒灵”这一极其短暂的片断,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反动而又丑恶的“场景”。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25日出版的《十字街头》第二期,未署名,后编入《集外集拾遗》,内容和《
好东西歌》紧密相连。1931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宁(南京)派和以汪精卫为首的粤(广东)派,经过争吵,最后和谈,双方分别在南京和广州召开国民党“四大”。接着12月15日蒋介石宣布下野,22日离开南京。22日到29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在南京开场。12月23日《申报》报导,参加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的中央委员于当日上午8时全体拜谒孙中山的灵柩。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国难当头,国民党内部派系却依旧沉浸在权力之争。鲁迅写做此诗,意在讽刺国民党当局的虚伪。
“大家”二句,国民党每开次所谓“代表大会”都要照例到中山陵去装模作样地“谒灵”,静默鞠躬地表演一番。其实,他们是“强盗装正经”,想他们为了欺骗人民,继续披着“孙中山忠实信徒”的外衣,想的不是孙中山的遗训,而是各怀鬼胎,“可笑,可鄙,甚至是可恶”的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被鲁迅的诗句剥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个“装”字点破了这幕丑剧的滑稽性,揭露了这群强盗对孙中山虔诚的虚伪性。
“静默”二句,这里所描述的是这些“党国要人”们同床异梦的丑态,句中“静默”与“想”是一致的,目的是为了谋权,反动派耍弄权术就像擂台上的拳斗者那样,当他们“静默”的时候,心中想的却是要怎样出其不意地把对方一拳打倒。结句的“想拳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寥寥四句二十字,鲁迅把这些“强盗”伪装“正经”的两面派嘴脸,活龙活现地刻画出来了。用敏锐目光的旁观着这一切,写下寥寥数语,看似漫不经意,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国民党内部隐藏着的更深层的政治危机,无情地撕去了强盗们虚伪的面具。此诗是鲁迅政治讽刺诗的代表之作,选材特别,主题突出,语言幽默,意境新颖,并且把歌谣、杂文、漫画三者,揉合一起,章法、句法、词法都完全是鲁迅式的。
原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傅德岷:鲁迅的打油诗不都只是在嘲讽和揶揄,实际上其中有他的严肃的思想在。他嘲讽政客,并不是为了博得一笑,而是为了现实的好,希望不要你争我夺,尤其希望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
鲁迅诗文鉴赏》)
鲁迅(1881~1936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