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江苏省公办高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uist),简称“南信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现为由江苏省主管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拥有中国政府、教育部、江苏省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拥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历史沿革
创立前身
1920年,竺可桢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1927年改名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大学)文史地部开设气象学课程;1921年,东南大学设立地学系,由竺可桢先生出任系主任,东南大学地学系涵盖地质组、地理组、气象组三个学科。1928年,进入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地学系分为地质矿物门和地理气象门。
1930年1月,中央大学校务会议议决:“地学系改称地质学系,地理气象门独立建成地理学系。”地质学系正式成立(注: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其他8所公学合并,并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此后于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起只称“江苏大学”;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1944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建立,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学系。
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涂长望任气象系系主任。
创立初期
1954年8月2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
1956年7月,涂长望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发言提出:“高级技术干部极端缺乏,全国气象业务系统中只有104个大学毕业生。希望高教部扩大气象系的招生名额或成立气象学院。”。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气象系统急需大量既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只有创办一所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的高校,才能满足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
1959年9月3日,涂长望局长在病中召开局长办公会,专题讨论、研究依托南京大学气象系筹办水文气象学院问题,并做出建院决定。1959年12月8日,中央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报告。报告陈述全国气象系统在职技术干部中大专毕业生数量、目前和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现有高校气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为筹建气象高等学校与教育部、江苏省委、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商讨、沟通过程。中央气象局在申请报告的附件中提交了筹建气象学院的初步方案,详细说明学院规模、专业设置、年制、建院步骤、领导关系、基本建设以及师资配备等计划。总规模2000人,分设天气动力、大气物理、气候、农业气象等4个专业,各专业均为5年制,“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先行建设南京大学气象学院,逐步过渡为独立气象学院”。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中央气象局“同意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将来学院独立后,南京大学仍保留一个气象系”。1960年1月14日,中央气象局转发教育部同意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文件,同时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的通知。至此,中央气象局直属、江苏省代管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正式进入筹建阶段。1960年1月18日,中央气象局给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机构的指示。1960年1月31日,正式启用由江苏省高教厅颁发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印信,学院筹建委员会正式对外办公。为便于开展工作,筹委会下设三个组:行政组、基建组、教育组。
1961年4月,新校正式破土动工;1961年8月1日—8月31日完成迁往浦口区盘城集新校址的工作。
在南京大学的直接帮助下,1960年7月,天气与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气候学三个专业招收首届新生169人,生源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四川和上海,少数来自气象部门的调干学生。1960级学生由南京大学负责前三年的培养,完成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教学与南京大学气象系学生合班上课,由学院负责教学辅导和学生管理工作。1963年9月,他们回到新校址学习。1965年7月,首届毕业生136人毕业分配。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1963年11月25-27日,南京气象学院首届党员大会召开。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受到干扰和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摧毁,停止招生和上课达六年。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后,1978年学校招收77、78级本科生入学。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4月,中央气象局下发学校《关于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设任务书的批复》,对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基建任务做出新的安排。
1978年8月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6月成立函授短训部。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起开办气象专业民族班,为西藏、青海等地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气象人才。1990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南京气象学院召开,学校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气象部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制订《南京气象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加强课程建设方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各类人员定编切块方案、奖酬金发放办法实施方案等9个配套方案及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1993年6月8—18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45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确定南京气象学院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区域气象培训中心。1994年设立WMO区域培训中心,正式开展培训世界气象高级人才工作。
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同年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气动力学、应用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4个学科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1978年至1999年,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11个,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授权点,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体系。
2000年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1号),决定南京气象学院由原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体制划转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江苏省教育厅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
2002年,学校创建独立学院滨江学院;同年9月,中国气象局与南京气象学院签署合作协议。2003年4月,在北京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2004年5月,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1月18日,学校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庆典。
2006年4月,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同年8月,学校出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院设置方案》,将原来16个系调整为“11+1”个院(部)。2007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举行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字仪式。
高速发展
2008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传媒与艺术学院,同年8月成立大气物理学院。201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国家气象中心合作签约。2011年6月成立水文气象学院,数理学院于2011年11月拆分为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2年成立海洋科学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2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8月29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八个单位共建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5月,成立雷丁学院。
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9月,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019年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4月,进入教育部应急管理安全智慧学习工场首批试点院校名单。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2月26日,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2021年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5位教师入选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英才、文化优青名单;同月,获南京市“2020年创新名城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创抗疫MV《信念》获2020江苏网络文化季活动优秀作品奖;同月,校文学院中文系党支部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验收;同月,校农工党支部再获省直五星支部表彰。
2021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与南京江北新区签约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首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称号;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并获优秀;同月,哈佛—南信大联合实验室在PNAS发文揭示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液相生成新机制;同月,江苏曙光光电有限公司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洽谈合作。
2021年3月,环科院廖宏教授团队在《PNAS》发文揭示华北臭氧污染季延长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2年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工信部“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江苏省公共机构“十三五”节能工作考核评价优秀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1年省技术转移联盟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
2022年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同月,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学院获批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再创新高,位列第55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荣获2021年度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纪检监察机构获省纪委监委年度工作考核第一等次。
2022年3月,国科大南京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署“本-硕-博一体化联合培养项目”实施细则协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筹建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江苏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优秀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报》荣获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三期刊入选省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两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1年度网络安全先进单位”称号;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仰公开课”获评省级示范课。
2022年4月,获批首期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4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唯一地方高校代表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发言;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第九届“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获全国一等奖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工党支部连续3年获省直五星支部表彰;同月,民建南信大支部获民建江苏省委表彰;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优秀等次;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获评优秀;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省共青团“两红两优”评选中喜获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度综合考核再获“第一等次”。
2022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京东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暨京东商学院揭牌仪式;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荣获第九届江苏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2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省首批党建工作培育创建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突破,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学校同时获优秀组织奖,获奖数量位列全省第二;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2年6月,国科大南京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南京邮电大学确定拟录取的2022级联培研究生近200人;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1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2022年南京市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个支部通过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项成果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至46个;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喜获省社科基金项目16项;同月,腾讯云副总裁黄炳琪来校作主题讲座。
2022年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增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江苏省长三角智慧水务研究院入选2022年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认定;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网球队在第二十届省运会上喜获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中国科协2022年度学风传承行动项目立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报》两篇论文获首届江苏省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入选教育部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名单;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留学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评“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获江苏省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6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子在2022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中获得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子在第七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中再获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工党支部作品《讲多党合作故事 献礼中共二十大》荣获农工党省委短视频大赛二等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田径队在第二十届省运会比赛中取得佳绩。
2022年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首获大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1年度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荣获首届全省本科高校“榜样教务处”荣誉称号。
2022年9月,国科大南京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级联培研究生入学后即进入国科大南京学院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2023年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单列招生计划用于“联合培养项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率先设立全国首个元宇宙工程系;同月,获批3个江苏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同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4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2022年气象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及优秀活动荣誉;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立项;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项成果获评“十三五”以来气象行业优秀科技成果;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取得佳绩。
2022年10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当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主席单位;同月,获批2022年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研究中心;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评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再获多项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同月,学校荣获“2022鲲鹏应用创新大赛HPC赛道江苏省二等奖1项、全国铜奖1项。
2022年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名外籍专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大会暨发展战略研讨会举行,这是全国首家立足气象灾害领域的应急管理学院;同月,获批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首批试点应用单位;同月,中国首个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同月,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学院更名为应急管理学院;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在第四届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佳绩。
2022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成立;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子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硬件设计大赛最高奖“圆梦杯”;同月,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月,江苏省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干部主体班(第五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办;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两份科技期刊获评中国高校百佳、优秀科技期刊;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雅思考点荣获“2022年全国雅思突出贡献考点奖”;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4名农工党党员当选农工党江苏省第十三届专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科院刘振鑫团队模式成果已投入国家气象中心业务应用;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谢涛教授受邀参加中法空间研讨会并作专题报告;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2022年江苏省微课教学比赛中喜获佳绩;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同月,阿里巴巴集团华东公司总经理李嘉平受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进入全国高校智库百强榜;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批省教育科学规划战略性与政策性重大招标课题。
2023年4月2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苏州太湖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举行。2023年5月,国科大南京学院与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确定拟录取的2023级联培研究生近300人。2023年5月22日,南京2023元宇宙应用共创大会暨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成立大会在南京市建邺高新区金鱼嘴基金街区举行,南信大牵头成立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2023年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成立元宇宙联合实验室。2023年12月1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开展“青年会客厅”之保研学子学习经验分享交流会。
2024年3月2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召开2023级研究生德育辅导员座谈会。2024年4月2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生党支部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024年4月2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领导主讲“严守纪律规矩 力行师德规范”专题党课。2024年5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望学院开展“长望学舍”学业交流活动。2024年8月29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科技创新赋能气象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25个专业学院,80个本科专业,以及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英合作)、沃特福德学院(中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大学体育部、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等9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数学、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共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300余人,兼职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6人、IAA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17人、省部级人才500余人,3名外籍专家荣获江苏省外专最高荣誉“江苏友谊奖”,6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百人计划”名单。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唯一省属院校首批入选大气科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9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获批“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技术”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外专项目42项。学校共有1个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3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分别通过英国皇家学会和CLIP国际认证,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专业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3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拥有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1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54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有大气科学拔尖班、华为实验班、腾讯实验班、京东实验班、国科大联培班、社科大联培班、奇安信英才班、海康威视英才班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1993年获世界气象组织批准,正式成立“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区域培训中心网络中较早设立的培训中心之一。2012年又正式获批成为“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唯一的培训中心”。截至2024年7月,中心已成功承办210余期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5100余名,众多学员已成为各国气象部门的业务骨干。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等众多竞赛最高奖项。毕业班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超60%。学校位列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第15位。近三年,研究生省级以上竞赛获奖1241项,其中,国家级获奖516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船重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腾讯、惠普、京东方等全面深化合作,与国电南自、南京钢铁、亨通光电、北方信息、航天宏图、国睿科技、奇安信、中电互联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北京研究院,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盐城和安徽天长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等14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沃特福德学院,是全国少见的同时拥有两个本硕一体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校。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6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60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是全球学员覆盖范围最广、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多次获世界气象组织高度评价和嘉奖。
200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现“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签约开展校际交流合作;2020年,该项目入选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2015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雷丁学院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而设立;2016年,雷丁学院获批江苏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
2024年3月17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南通理工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喀什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2022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办“产教融合与艺术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及“智荟江北”人才工程暨青年学者龙山论坛。同月,与多家单位共同发布《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并举办江苏省运筹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2学术年会。
2023年10月2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宣讲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共建“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首批立项建设的3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获批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哈佛大学等20多所知名高校开展联合研究。
2014年12月3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7年7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12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
201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8月16日,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11月2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2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12月29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4月1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国家气象中心签约战略合作协议。5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7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签署合作协议。11月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湖北省气象局签订合作协议。
2020年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学校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战略合作签约。
2021年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签约建立医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5月10日,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签署合作协议。9月6日至7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分别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签署合作协议。
2022年3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共建国际传播基地。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建立党建创新联盟;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苏海事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奇安信集团共建网络安全英才班并举行深化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亨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3月28日,南京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展开调研交流。5月6日,南京江北新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类)等4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8项、(人文社科类)省部级项目608项,获授权专利6908项,获软件著作权254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另获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题)258项、省部级项目417项,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标志性项目。
2022年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报》两篇论文获首届江苏省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
2022年10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中国发明协会2022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68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近60种,中外电子图书195万余种,电子期刊169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230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60年,2010年迁入现址,截至2023年3月,馆舍建筑面积30712.03平方米。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核心期刊均有完整收藏。同时藏有1951年以来全国和各地区大气科学类、水文气象类的资料和1956年以来的高空、地面历史天气图。
大气科学学报》:由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78年创刊)全新改版而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现任主编王会军院士。该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期刊的学术影响和办刊质量始终居于国内高校科技期刊前列,多次被评为全国、华东地区、江苏省优秀期刊,2018年荣获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C)来源期刊”收录。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创刊于2009年,现任主编为潘成胜,该学报主要围绕“信息工科”和“生态环境”领域设置六个栏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通信与自动化,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人工智能与智慧化,地理、遥感与测绘工程,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等。获得2016年度、2018年度、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21年、2023年江苏省高校优秀期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阅江学刊》:《阅江学刊》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该刊为SCD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曾获“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荣誉称号。主要开设《民族复兴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名家名篇》《气象与人类社会》《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经济观察》《政治学瞭望》《社会学评论》等栏目。2019年,《阅江学刊》办刊特色与经验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特色化发展案例选编(2019年)》收录。《阅江学刊》入选全国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AMI)。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标是以象形图形为主体,图形上方是中文校名,中间为一颗旋转的地球,地球左上方为祥云,右下方为学校成立的时间“1960”,图形下方是学校英文名称。太阳、地球、云气和海洋,构建了广泛而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地球与横轴形成了23.5°的自转与公转夹角,象征着学校主次有序、有律可循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星系、云气、海洋和光环,体现了学校以地球科学学科为特色引领,其他各学科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
精神文化
“明德格物,立己达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经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凝练校训为“明德格物,立己达人”。
明德格物:语出《礼·大学》,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之意。明德,即立德修身;格物,即笃学求是。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取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之意。立己,即自律自强;达人,即尽责尽心。
“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建初期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首任院长罗漠亲自题写“艰苦朴素,勤奋好学”作为校风。并于2004年学校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间,正式确定校风为“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庆日为每年5月10日。
社团文化
校学生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对同学的政治引领为根本,以全心全意服务同学为宗旨,聚焦广大同学精神成长、学习生活、成才发展、权益维护等需求,充分发挥其在引领全校同学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全面发展、促进优良学风、服务同学创新创业创优、依规参与学校治理中的作用,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
校学生会架构设置为“主席团+工作部门”模式,设轮值主席,下设综合事务部、青年学习部、学风建设部、发展研究部、宣传联络部、文体活动部六个工作部门。
社团联合会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提高活力、促进成才”为宗旨,担负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和社团成员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责,协助做好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评议委员会日常工作和社团建设管理具体事务,引导社团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社团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自律互助类等六大类别。社团联合会下设:组织策划部、宣传设计部、联络服务部、活动管理部、社团事务部、考评督察部。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是一个开展科技、学术、创新、创业等相关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服务同学为宗旨,注重开展学术交流,积极组织精品科技活动,举办高水平科技赛事,挖掘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项目,打造学生自主创新研发团队,致力于推动大学生学术活动的广泛展开,繁荣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氛围。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设有综合事务部、信息技术部、学术科技部、创业实践部以及科普宣传部五个部门。协会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龙头,积极开展科技文化节、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气象日活动、智能爬虫大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
青年新媒体中心是校团委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依托,是青年学生获取讯息的重要渠道。中心持续关注校园生活、传播校园文化、弘扬信大精神、服务青年学子,努力打造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校园媒体。
中心下设记者团、秘书部、摄影部、美编部、编辑部、播音部,主要负责团属各项大型活动的宣传报道,校团委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以新闻报道、资讯推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展示学校团学工作发展成就,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利用新媒体拓宽师生沟通的新渠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青年志愿者协会是以“凝聚青年力量,展现青年担当,立足学校特色,服务社会需求”为宗旨的志愿服务队伍。自1994年成立以来,累积开展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万余次,荣获省级以上奖项百余项。
协会下设综合事务部、公关部、活动部、新宣部、礼仪部、实践管理部六个部门及大手拉小手义务支教团、大学生义务消防队、同伴教育、学生红十字分会四个支队,以“紧扣学科特色、依托重要节点、围绕青年群体”为主要工作方向,时刻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承担校内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综合评价录取等,校外江苏省大学生知识竞赛、暑期支教等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疫情期间组织“青年突击队”参与各级疫情防控工作,向社会展现了信大学子的青春风采与硬核担当。
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秉持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人道主义事业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着“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以“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展现青年学生风采”为目标,在做好志愿活动的同时也会积极帮助大家了解和运用急救知识,定期组织开展如“献血车进校园”等无偿献血相关活动,不断加强团队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下设应急救护队、宣传部、活动部三个部门,每学期都会主办许多特色活动,包括献血车进校园、校园体育赛事急救、急救知识宣讲、急救培训、红十字日系列活动、三八妇女节系列活动等。
2023年组织建立全省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以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养为核心,重点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致力于提升大学生校园应急救护能力。
校区情况
主校区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校主校区坐落于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
主校区的行政机构分别为:校长办公室、人事处、科学技术处、国防军工科研处、科技产业处、社会科学处、教务处(藕舫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总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处、基建处、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审计处、发展规划处、校友办公室、保卫处、国际教育学院、WMO区域培训中心、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处、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
金牛湖校区
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金牛湖新区纵二路28号。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1000亩,主要建设5个学院、1个野外观测站。2021年9月22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举行启用仪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安徽省天长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长三角一体化产教融合园区,是南京都市圈建设重点项目之一,主要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产教融合平台。
该校区的职能机构为园区管理委员会、天长研究院,在园区管理委员会之下细分为:综合管理部、后勤服务部、教学事务部、学生事务部。
截至2023年3月,金牛湖校区开设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人数据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法学、金融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
无锡校区
无锡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支持办学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为创建于2002年5月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学院位于无锡市锡山大道333号。截至2024年4月,校园占地面积1100余亩,建筑总面积38.4万平方米,有在校本科生1.2万余人、留学生近300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800余人,有专任教师近700人。
截至2024年4月,学院设有物联网工程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理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人文法政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7个教学单位,6个硕士点(与南信大联合培养),46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文、管、经、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
无锡学院的职能机构为:党委、院长、保密、法制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校),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纪委办公室、监督检查处、审查调查处,工会,团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务处、教学评估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人民武装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后勤管理处(基建处),党委保卫部、保卫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档案馆。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主大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校区主大门的九龙柱,柱身上雕刻着祥龙腾云的霓裳、顶上为经天纬地的浑天仪。
气象楼
气象楼是一栋集教学、科研、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它头顶的多普勒雷达为气象研究提供多种实验数据,同时,该楼的光彩设计使得在南信大的各个位置都能清楚的看到它。
尚贤楼
尚贤楼前有着平整开阔的草坪,尚贤楼的塔式测温亭模型则为该建筑增添了学术底蕴与历史感。
藕舫园
藕舫园的名字来自于竺可桢先生的字“藕舫”。园中有着野鸭、锦鲤、凉亭。
风云剧场
风云剧场前身为老电影院,翻新后更名为风云剧场,内有电子横幅和超大幕布。除讲座活动之外有时也会播放电影。
长望塔
长望塔的名字来自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中央气象局首任局长——涂长望。1995年南京气象学院将一处多普勒雷达天线塔命名为“长望塔”,以此纪念涂长望对气象事业所做的贡献。长望塔使用真石漆,并辅以糙米面马赛克和干挂石材作为佐料。塔门上挂着邹竞蒙所书的“长望塔”,左侧是郭沫若先生为涂长望先生逝世所写的挽联,右侧是涂长望先生的生平介绍,塔顶上题有“笃行以生为本,厚值大学精神”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钟楼
钟楼坐落在樱花大道一侧的南信大中苑学科楼建筑群附近。钟楼是具备实用功能的建筑,会进行整点报时。
见山园
见山园坐落于龙王山旁,外形独特,为“山”字型。是中国雕塑院的创作基地及吴为山雕塑艺术作品陈列馆。
西苑水系
这里有着大白鹅、黑天鹅及各种种类的鹅,学校还为它们修建了三幢水上别墅。
校友情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至今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校友,校友多分布在气象领域的党政界及学术界。
党政界
学术界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09: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