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又庐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又庐,俗称南华围或南华围村,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为潘氏十六世祖潘祥初(毓辉)所建,初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历经十八年,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为百年老屋,占地面积10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0平方米,是梅县区面积最大之客家民居之一。
历史沿革
华南又庐位于广东省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为潘氏十六世祖潘祥初(毓辉)所建,初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历经十八年,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为百年老屋,占地面积10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0平方米,是梅县区面积最大之客家民居之一。
建筑特色
结构
华南又庐,座西北朝东南,为“三堂两横一枕屋”结构,平面布局为方形屋,中轴对称,有上下两层,正立面为硬山式、夯筑、灰瓦面、土木石结构,联排大北水式山墙。全屋共有118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屋内分上、中、下三堂,左右横屋各四堂,共八堂(左边为中、兴、伊、始,右边为长、发、其、祥,分住八子),上、中、下堂均有走廊与左右横屋相通,全屋各堂各厅既可独立亦可连体,正堂上下庄重威严,横屋左右另有风景,谓之“屋中屋”。屋内建有休闲之所,左为“莲瑞”,墙书劝勉文﹐左右联曰“青松蟠户外﹐白鹤舞庭前”;右为“鱼乐”,墙绘山居图,左右联曰“清风两边竹,明月一池莲”,为看戏、观鱼、打牌之地。亭下“自来水”设施,从后山引水,分几路从后入屋地下,以地下暗渠,流经屋内各用水区域,然后汇集至屋前的集水总渠,再排往屋外河流,寓意“财富如水,长流不断”。上堂之后有枕屋一排、厨房两座(左右各一座),屋后有果园,屋右边有花圃,建有莲池及石山。
特点
南华又庐是一座别具特色的三堂、四横枕式围龙屋。它的堂横屋从正面看与老式围龙屋相似,只是山墙上加上锅耳墙装饰,但其后本应半月形的围屋则变成了二层长条形的枕杠,横置如枕,故有“枕式”之称。
此外,南华又庐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堂屋均为一个朝向,表面上看似乎与堂横式一样,仔细看来却不大相同。中央部分几乎有三堂并列之势,除中心主轴线上的重叠三堂之外,两侧又形成副线轴承,也是三堂重叠,只是下堂部分不设大门,更无大门楼,全部封闭成倒座,共同使用中心主轴线上的大门。堂屋两侧不置厢房,在前后庭内引进花墙、敞廊、金鱼池、花台、六角厅,使得院内生动活泼。其枕杠后半月形果园,既绿化环境,亦有花头的作用。
另两侧四横屋,依据中、兴、伊、始;长、其、发、祥为八门、八户、八个院落,每个儿子单独一个院落,与一般通廊式单间的横屋不同。可见在其传统建筑风格中又有许多独创性。
南华又庐堪称目前梅州地区发现的规模大而装饰精细的围龙屋之一,有近代西洋之风。
文物遗存
南华又庐正门悬挂光绪三十年之“南华又庐”匾额,门联为“南华节度,华国文章”。正门内,上、中、下三堂渐次升高。厅堂、屏风、过道等处多有题词绘画,题词以表志抒怀为主,绘画多是花鸟山水,墙脚以淡雅壁画描绘。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因创建人潘祥初生有八手四女,八子分居八堂,拥有八厅八井(天井),加上、中二堂之大厅及其中央之天井,故有“十厅九井”之名,因其屋对面先建有南华庐,此屋故名“南华又庐”。
相关人物
“南华又庐”创建人潘祥初是著名侨商,其17岁飘洋过海,至印尼谋生。艰苦创业,后在香港与族叔合资开办“万通安记”,兼营出口、汇兑与旅店,渐成香港有名钱庄。潘祥初热爱乡土,与堂叔潘立齐合资兴建“毅成学校”(今“安仁学校”),且在南口圩兴建两层店铺16间,将租金作安仁学校办学经费,并为家乡兴建两座铁桥及村道,善行义举,为乡人称道。其儿孙后裔计有100多人,分布美国、印尼、加拿大台湾澳门香港等地,有多名博士、学者和企业家。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全美华人总会前主席、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潘毓刚先生乃潘祥初裔孙。现仅有潘祥初之孙潘毓辉(即第四子之子)长住老屋。
潘祥初与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过从甚密,曾诗赠潘祥初,诗云“大隐在城市,天南见此人。我来沧海上,相遇粤江滨。谈笑情文古,交游意气真。为君吟赠句,一棹五洲春。(见《岭南海日楼诗抄》)”。
保护措施
2004年3月,因南华又庐屋宇宏大规整,电视连续剧《红色娘子军》以此为剧中“南府”,摄制大量镜头,有铜匾相赠。中外建筑学家、民俗学者常来考察。
2002年7月,南华又庐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南华又庐位于广东省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交通
参考路线:广东省梅州市西郊锭子桥出发,沿G205往国道兴宁方向行约15公里左转,进入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门楼左转至南华叉庐停车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09:5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