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河是
浙江省宁波市境内的河流。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宁波市九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宁波城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旧为宁波商贸文化聚集地的“南门三市”,坐拥南塘河与南郊路,是古城内外的水陆要冲。
概况
南塘河与
奉化江平行,局部地段只有丘壑之隔,沿途设置较多碶闸、涵洞,可通奉化江。是引章溪之水入鄞西河网和行洪、排涝、灌溉、航行的骨干河道,又是宁波市区供水的主要引水河渠。鄞西有三大塘河,其居南,故名。
其所属支流有:小溪港,里龙港,后港,王子汇港,照天港,风堋碶港,千丈镜河,车何耷港,像鉴桥河,南新塘河等。
开凿年代
南塘河开凿于唐代,水源来自鄞江它山堰,在所有塘河中路线最长。南塘河流淌的轨迹,差不多与奉化江并行。南塘河自甬水门南水关流入宁波城区,似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终点,因它连通着澄浪堰即郑郎堰,过堰后便是奉化江,可直抵甬江入海口;也可通过月湖,辗转连接西塘河,北上杭州,甚至抵达京师。因此,南塘河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敞开着的。明州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增长,这对稳定而可靠的淡水资源提出了迫切要求。不过宁波城池周围的姚江、奉化江、姚江作为通海的潮汐河流,不适宜日常饮用和灌溉,哪怕航运也充满不安全因素。宁波先民想到了从山区引水的办法。于是掘土引流,一由南塘河入城,一从西塘河入城。此后,宁波城走上了安宁富庶的康庄大道。
南塘河与城内的月湖是甬上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清代全祖望的《湖语》里写得很清楚:“西南水利,它山是赖。惟王长官其功最大,平截江河,翦裁大块,验水瓢三,鼎足置埭……盖城南之连阡接陌,赖之以隔蕙江潮汐之界。而非是湖,则城中之流泉,亦莫知所津逮也。”这里的王长官就是当年指挥兴建它山堰等水利设施的县县令王元。在全祖望之前,“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舒亶撰有描写城西月湖的《西湖记》,“盖尝闻之父老,明为州,濒江而带海,其水善泄而易旱,稍不雨,居民至饮江水,是湖之作,所以南引它泉之水,蓄以备旱岁,始未之信也。熙宁中,岁大旱,阖境取给于其中,湖为之竭,既又穴为井,置庐以守之,鄞令虞君大宁,尝记其事,刻石于寿圣院,乃知父老之传不诬也”。月湖的水利作用不可小觑,而月湖水的一大来源就是南塘河。倘若没有南塘河,月湖就不是当年和现在的月湖。
南塘河虽也是漕粮船、官船进出宁波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如当年崔溥从宁海、奉化进宁波城,走的一段水道中就有南塘河。不过,南塘河更多作用于浙东的水运和物资交换。当年的南塘河不仅带来了水流,还汇集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名闻遐迩的有南门三市,逢三逢八的市集之日到来时,四邻八乡的人们就会远道赶来,水路是最好的选择,于是行驶在西塘河上的航船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山区物产和源源不断的乡民。凭借便捷而廉价的水运,南门外一带的经济得到了持久繁荣,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集散中心。民国《鄞县通志》称“南门有三市,西门有八市。三市多竹木畜类,有事之家率于此以购鸡鹅鸭”,并记下了“船舶争集,人民杂遝,夹道商铺,鳞次栉比”的盛大场面。
南塘河还担负着送别行旅过客的历史重任。宁波被称为“三佛地”,崇佛风气蔚然,而且还是日本、高丽学问僧登临中国的港口城市。出宁波城南门,经南郊路、南塘河辗转前往天台山,成为一条礼佛、学经的捷径。这些人在南塘河畔打点行装,踏上了朝圣之旅。在这条水道和老街上,既有行商、坐商、挑贩,也有船夫、香客、僧侣,大家各奔东西,各取所需,好一派热闹景象。
桥梁
南塘河上分布有向阳桥等数座桥梁,成就了一幅河水与古桥动静相宜的水墨画。南塘河上的古桥与古桥下的塘河似乎沉浸在深深的爱恋之中,桥上的联语刻着它们当年许下的山盟海誓,有着“城南第一桥”之誉的甬水桥,南面镌刻一联“瑞气来它山,横亘南河成集市;嘉名著甬水,高飞东作通津”,写的是南塘河和甬水桥的美好姻缘,一个“飞”字把这座桥写得充满矫捷姿态,振翅欲飞;蕴含“启迪文风”之意的启文桥还留有“秀影跨虹甬水爽”的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