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房
浙江萧山区瓜沥镇的建筑
南大房位于浙江萧山区瓜沥镇党山集镇老街的南端,这里河流纵横交织,桥梁众多,沿“湖河”是鳞次栉比的老房子,南大房正是被一湾河水围绕的许氏家族居住的大宅第。
概况
南大房,在瓜沥镇党山里湖河南岸,坐北朝南,前后四进,前进横列11间平屋,二、三进均为5开间楼房,四进为9间大楼层,东西厢房,总共83间,构成一座大四合院。面宽42米,纵深70米,占地面积约2940平方米。除第一进外,其余都是二层楼房。硬山式屋顶,屋脊饰砖花瓦件。纵轴线明间均作过道,第二进有精美砖雕门楼,梁架为明代遗构,台梁式构架,宽22米,进深9.5米,前有轩,前后连置月梁,有木雕。第二进以北建筑与第一进及厢房间有隔墙,以门堂相通。第三进以北两侧隔墙置砖雕漏窗。厢房以第二、三进两端建筑最为讲究。整座宅院布局对称,层次分明,构制恢弘,木雕、砖雕、石雕样样都有,可以想象明清时期党山许氏家族拥有的显赫地位。
历史沿革
南大房位于浙江萧山区瓜沥镇党山集镇老街的南端,这里河流纵横交织,桥梁众多,沿“湖河”是鳞次栉比的老房子,南大房正是被一湾河水围绕的许氏家族居住的大宅第。
据《许氏宗谱》载,党山许氏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从绍兴马安迁来,始迁祖匡许承一公。传至第四代,已分有八个房头。大房经商致富后,于万历年间(1573——1619),建造三进宅院。因是大房所建,又在大家庭“老台门”的南边,故俗称“南大房”。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许氏先祖又增建第四进楼房,故“南大房”具有明清两代建筑风格。1999年4月,经省文物局文物处杨新平等专家考察,这是省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经中华民国三个时代的居民建筑,对研究党山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除了第二进门楼倒塌外,其余建筑完整,有住户44家。1999年10月,许家南大房被萧山市人民政府萧政办发[1999]136号文件命名为萧山市镇乡第96号文物保护点。2005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党山许家南大房批准为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据《山阴碧山许氏宗谱》记载,许承一娶党山孙氏为妻,于明·嘉靖年间从绍兴马鞍迁至党山,建老台门,传至第四代,分出八房,各建屋宇,另立门户。大房于万历年间跨河建房,因其是大房,又居于大家庭的南端,故其宅第名为南大房。
南大房自明代后,又历经清代和民国许家子孙的重修和扩建,其建筑整体古朴大气,并设有众多的公共设施:两个花园,大小十几座河埠,还有宗祠、庙宇、戏台、牌坊等,构成了许氏大家族完整的生活、生产环境。宅内宅外的石、砖、木三雕既有简洁明快,也有精雕细刻,件件雕刻瑰丽照人。虽然部分门坊、门扇倒塌或被人挪用,但整座建筑至今保存尚为完整,实为研究萧山古民居的宝贵实物资料和历史见证。
建筑特色
南大房,上覆小黑瓦,外饰白粉墙,圆石柱,石门槛,实木大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伯告诉笔者,过去人还没进大门,老远就能看到一块书有“大夫第”(清代高级文职阶官称大夫)的匾额悬挂在门楣上,这就是南大房的台门屋,俗称“台门斗”。
跨过石门槛,则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天井,天井内侧是正厅。正厅的屋披上有突兀的“老虎窗”,可通风通光,可晾晒衣服,也可作嘹望台用。
进入正厅,厅中央的梁间有粗犷简约的木雕斗拱,有灵芝、如意等形状,还有荷花倒转的和合形。厅后是一个退堂,退堂内侧是个小天井。过了这小天井就来到了祭奠先祖神灵、摆放先祖牌位的香火堂。这是古代民居建筑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布局。
过了香火堂,又是一个大天井。天井两边各置有用石板砌起的“天落水池”,池旁各放置着长条石凳,上面可以摆放花盆和晾晒东西。两旁有四扇大小不一的砖雕隔窗。隔窗的砖雕图案是一只铁环穿鼻的异兽,采用透雕手法,线型优美简洁,雕技老道精致,既能使厢房内通风采光,又能通过隔窗使天井独立成院,并使虚实结合,不会影响房内的起居生活。
过了大天井,就到了南大房的最后一进。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一进称之为九开间,是主人家的起居室,原门廊两侧是花格子的门扇,门扇的裙板上有雕技精美的历史人物演绎图,还有‘冰裂纹’的漏窗等,九开间的后墙屋檐下,有一幅幅醒人耳目的砖雕长卷。”
参考资料
南大房,萧山明清古建筑群范本 . 瓜沥网 - 瓜沥镇(政府)门户网站.2013-09-27
南大房基本情况.萧山新农村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18:24
目录
概述
概况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