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山前平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濒漳河与河北省毗邻,西依太行与
晋东南接壤,是我国第二、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势基本呈现西高东低态势,由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构成,生物多样,资源丰富。
南太行山前平原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热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13.6℃,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众多河流加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灌溉条件十分优越。除此之外,人工修筑的引沁渠、广利渠和引黄水渠——
共产主义渠,以及
南水北调工程途经此地,进一步地优化了灌溉条件,使得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棉生产基地。
该区是我国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交接带,南太行东侧为地质带上的大断裂,在燕山运动期间,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是绝壁林立、山峰巍峨挺拔的太行断崖。南北走向的太行断崖经东西走向的安阳河、淇河、沁河、丹河、蟒河、卫河、峪河等河流切割,形成了众多的峡谷、悬崖、名泉、瀑布,从而蕴藏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
生态旅游资源,使其风光雄秀兼具。济源、焦作一带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泉水众多,有“华北地下水库”之称。
2006年,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5个地市粮食产量1002万吨,占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2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全区粮食平均单产千斤。90年代初,温县小麦亩产破千斤,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1998年起,焦作市的6个县市全部实现亩产吨粮。
该区位于历史悠久、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中原大地,人文景观也相当丰富。著名的甲骨文发源地——殷墟位于安阳市,殷商以来的三千多年,该区曾几度鼎盛,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文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太行山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古迹,愚公移山、战国古长城等均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红旗渠、绝壁栈道公路等一系列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