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
西周至东汉时期宫殿
南宫,位于今洛阳偃师龙虎滩村西北,地势隆起,当地群众称为“西岗”。相传天帝的宫殿太微亦名南宫。
历史沿革
南宫初为周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将此城封给吕不韦,吕不韦精心经营,使此城规模雄伟,秀丽壮观。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置洛阳为三川郡,封相国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后来吕不韦在成周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在今洛阳市东郊龙虎滩村西北修建了风景幽雅、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南宫,迎接招待前来探望的宾客。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初定都洛阳,曾在南宫住了三个月,历史有名的高祖论三杰就发生在这里。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幸驾的第一座宫殿也是南宫;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又新建了北宫与南宫对应,修筑了御道,使两宫相连,从此南、北宫成为皇帝、后妃的宫苑。
在东汉前期,即建武元年到永平八年(25~65) ,南宫是皇帝的正宫,占据主要地位;而自永平八年(65) 以后至汉末,北宫在大部分时间内是皇帝的正宫,因而地位更为重要,南宫则退居其次。
从建武元年(25年) 光武帝定都洛阳到初平元年(190年) 汉献帝西迁关中期间,东汉皇帝在洛阳居住共计165年,其中在南宫居住约为66年,在北宫居住约99年。在南宫居住的66年分别是:光武帝 32 年(25~57)、明帝 8年(57~65) 、章帝4 年(84~88)、和帝 4 年(88~92) 、顺帝 9 年(125~ 126,136~ 144)、冲帝 1年(144~145)、质帝 1 年(145 ~ 146)、桓帝 2 年(148~150)、灵帝 5 年(184~189)。
宫殿布局
东汉洛阳的皇宫分为南、北两宫。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七里。所谓复道,是并列的三条路,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每隔十步还设一卫士,侧立两厢,十分威武。南宫的北门与北宫的南门两阙相对,即《文选·古诗》所说的“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整个宫城平面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吕”字形。
主要宫门
南、北宫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阙门,门两侧有望楼为朱雀门,东为苍龙门,北为玄武门,西为白虎门。 南宫的玄武门与北宫的朱雀门经复道相连,南宫朱雀门作为皇宫的南正门与平城门相通而直达城外。由于皇帝出入多经朱雀门,故此门最为尊贵。建筑也格外巍峨壮观,离洛阳四十三里的偃师城,可望见德阳殿及朱雀阙郁郁与天相连。
主要建筑
前殿
南宫中的东宫主殿为前殿,显然是大朝会宫殿,前面有端门;前殿后面有玉堂殿,殿前悬挂有一对大铜钟,也是皇帝经常坐朝的重要殿堂。
云台
在南宫中门——乐成门内,分布有乐成殿、灵台殿和云台等殿堂。其中云台是南宫中重要的台阁建筑,大致位于东宫北面靠后的位置,内有广室殿,有高阁四间。据文献记载云台为周代建造,是收藏图书、术籍、珍玩和宝怪所在,汉明帝时在殿内绘有开国功臣二十八将的画像。云台殿前也悬挂有一对大铜钟,当也是皇帝阅览术籍或处理政务的殿堂。
长秋宫
西宫即长秋宫,主殿为却非殿与和欢殿,作为帝后的寝殿宫院,也是内朝或皇太后居内临朝的殿堂,宫院西面临近白虎阙有威兴门,还有西掖庭、朔平署、钩盾署、尚书台、符节台和兰台等宫中官署。
长乐宫
长乐宫是皇太后居住的寝殿宫院,即俗称的后宫,应在西宫的北面,也称永乐宫,正门嘉德门,东侧有九龙门,门内主殿为嘉德殿。
兰台石室
此外,兰台石室是南宫中贮藏图籍典册和著述修史之所,章帝以后典籍和撰修地点均迁往东观。东观也是南宫中贮藏典籍档案和校定著述的台观,上有高阁十二间,下围有廊房,因其“前望云台,后匝德阳”,推测位置应该在南宫北部、云台的北面,著名的《东观汉记》即成书于此。
禁苑
南宫的禁苑称为小苑,位于南宫的西南部,其邻近大城小苑门,门内有宣阳冰室,小苑南门名平君门。此外,南宫中还有铜马殿、敬法殿、清凉殿、凤凰殿、黄龙殿、竹殿、宣室殿和千秋万岁殿等殿堂。
轶事典故
西汉时期,《史记》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幸驾的第一座宫殿也是南宫,《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 ,遂定都焉。”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40年)又新建了北宫,与南宫对应,修筑了御道,使两宫相连,从此南、北宫成为皇帝、后妃的宫苑。
宫殿范围
汉魏洛阳故城现地面遗存主要为北魏时期遗迹,东汉洛阳城的南、北宫遗址,由于被村庄和农田及后期多个朝代遗址的覆压,尚未进行全面的勘探和发掘,因而无法确定其准确的范围。
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对东汉洛阳城的宫城范围进行了复原研究,在其所著《中国古代都城概说》一文中,认为南宫的范围大致为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 ,面积约130万平方米(1.3平方公里)。
南宫置酒
按照《史记》记载,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在定陶称帝,随即西行“都洛阳”,并且是准备“长都洛阳”。
对于刘邦来说,定都洛阳是不难做出的选择。他从汉中打到关中,又从关中打到“山东”(崤山以东),在荥阳一带的鸿沟与项羽对峙,洛阳是他的后方要地。洛阳城宏大的规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过曲逆(位于今河北顺平)县,“上其城,望室屋甚大,曰:‘壮哉!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可见,在此之前,洛阳是他走遍天下所见的最壮观的城。
称帝后,刘邦很快“西都洛阳”,在这座城内享受初得天下的兴奋。他“置酒南宫”,大宴群臣,让大家别有顾忌,敞开心怀,说说为什么他得了天下,而项羽失去了天下。
高起、王陵等回答道:“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攻占的地方就给予别人,能与人同享利益;项羽嫉贤妒能,忌妒有功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得了土地,不能给人奖励。因此他失去了天下。”
刘邦接下来的话很经典,广为流传:“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洛阳宫中的刘邦很安适,但他却不知道,一场危机正在酝酿中。当时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已封了二十多人,其余的将领相互争功,不好平衡,没有及时分封。刘邦在南宫与北宫间的复道上,望见诸将常常坐在地上,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不由心里犯了嘀咕,皱着眉头问:“那些个人在说个什么?”跟在他身边的张良接口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谋反啊。”刘邦有点不相信:“天下刚刚安定,他们为啥要谋反?”张良说:“陛下从普通老百姓起家,靠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贵为天子,已分封赏赐的,都是萧何曹参等故旧好友,杀的都是生平怨恨仇视的人。如今这么多人有功,天下地方有限,因此既担心陛下不能尽封功臣,又担心因以前的过错被杀,所以相聚谋反。”
刘邦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忧心忡忡地拿出了他招牌式的问话:“为之奈何?”张良说,“您平生最憎恶的,大家都知道的,是谁?”刘邦脱口而答:“雍齿跟我是老熟人,多次窘辱我,我很想杀了他,但因为他功劳多,不忍心下手。”
张良说道:“那就以最快速度封雍齿,大家一看,人人心安。”于是刘邦又摆起了酒宴,封雍齿为什邡侯,并紧急催促丞相、御史议定各人功劳,尽快分封行赏。
这是当年刘邦的部下们在洛阳喝得最开心的一场酒。喝完酒,大家全都很放松、很高兴:“雍齿尚且为侯,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一场难以预测的祸患,被智者张良消弭于无形。张良在功成之后的清醒和敏锐,使他在刘邦心目中更为重要。
在洛阳城内安顿下来,刘邦和他的大臣、将军们都很安适,“长都洛阳”是预想中的事,如果没有意外,洛阳自然而然就会是西汉的首都。但一个戍卒的意外出现,改变了刘邦的念头,也改变了洛阳、长安两座城市的命运。
那个戍卒叫娄敬,齐国人,前往陇西戍边,正好在此时从山东经过洛阳。他找到同乡虞将军,请他带自己见刘邦。虞将军见他穿了件破羊皮袄,要给他找套体面衣服换上,但娄敬很洒脱地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见了刘邦,娄敬便劝说刘邦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刘邦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tái,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bīn,宾)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拄着马鞭只身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ruì,瑞)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进献贡物和赋税。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刘邦觉得娄敬所言有理,就征求群臣意见。左右大臣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人,都认为应该以洛阳为首都:“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刘邦踌躇不定,又问计于张良。张良说:“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
于是,刘邦下定了决心。他是个有大略的人,谋不多却善断,“即日起驾,西都关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4:5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