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鲤鱼灯
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舞蹈
南康鲤鱼灯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舞蹈,我国传说中的“夏族以鱼为图腾”,西安半坡遗址中的鱼盆中的鱼形象。南康鲤鱼灯是客家传统灯彩之一,具有龙头、鱼身、虾尾的独特形态,流行于南康区章江两岸各村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简介
南康鲤鱼灯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舞蹈,我国传说中的“夏族以鱼为图腾”,西安半坡遗址中的鱼盆中的鱼形象。半坡母系民族社会实行以鱼为象征,仰韶文化中出土的许多原始图腾图案也佐证了以鱼为图腾的史实。鱼图腾崇拜,源于远古先民的渔业生活来自神话的美好传说,根植于思想观念里,保存于其民俗文化之中,其内涵极为丰富,如形容人与鱼的关系:人欢鱼跃以庆丰收,夫妻恩爱如鱼得水,盼丰收过年有点鱼(余)建筑物上屋脊两头的鳌鱼,两侧的悬鱼,表现婚恋中的信物双色,缠绵双鱼之物,如此等等,均是渔文化的遗存。
历史渊源
赣南鲤鱼灯,发源于南康,广泛流行于江西各水乡,有:“赣地悠悠岁月,鱼龙漫漫起舞”之说。南康鲤鱼灯较早由宫灯演变而成,宫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两晋时期五胡乱华、唐代安史之乱,为躲避战乱、饥荒,不断入赣的中原移民把中原文化带入赣南,而形成客家文化,其中一些有钱的中原人或宫灯艺人也把宫灯和宫灯艺术带入赣南与当地民间纸扎艺术相结合,使得客家人拥有自己的传统工艺和特色传统民俗。
据清道光三年《南康县志》记载:“南康为周程过化之地,阳明讲学之乡邑号设繁人多淳朴,士尚气而重经术,农勤稼穑而务耕桑”。每年正月六日早上族长率族人择方兴时之吉日出行,插烛焚香,合拜神祗,渴先祖既而卑幼拜尊长,退而徃亲邻相贺,归则长幼宴饮曰年酒。上元前数日各家及城市悬灯为乐,灯或剪纸及竹丝为之,元夕尤盛。当日,同里巷之人祀士神为社,因绘纸为船曰禳灾,杀生聚饮尽其欢,是日择吉,父只各以童蒙就外传曰起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南康鲤鱼灯更加多元、更富有内涵。最早出现了字姓灯,去学灯。字姓灯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为家族“人丁兴旺”。去学灯则是由家长为儿子去学校准备的灯,由老师点亮,称之为“点光或开灯”寓“前途光明”。而后再由静态灯转化为动态灯,演变成“龙”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这就是最初南康鲤鱼灯的雏形。
两宋时期、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鲤鱼灯也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到了明末清初,虽然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加上又发生瘟疫,以致人口锐减,但鲤鱼灯的发展与影响却愈来愈大。
基本内容
表演:南康鲤鱼灯,表演主要以龙头为主(南康鲤鱼灯龙头为龙首)八只鲤鱼随龙头转动起舞,虾子灯则独立活动或四周游荡,在灯队中最为自由,表演最为活泼。表演由拜龙、盘龙、过跋、上水、分水、平龙、摆字、团友、拜主、搭牌坊等花边连缀而成。主要动作有“旁摆龙”、“鲤鱼上水”、“鲤鱼钻泥”、“水波浪”、“腾龙”跃龙门等。这些动作花节,表现了生灵的生活习性,其舞蹈内涵真实地反映了赣地先民的劳动生活风俗民情理想与信仰。
南康鲤鱼灯音乐曲牌,主要唢呐曲调有:“一二三”、“上山虎”、“得胜门”、“水底龙”、“水底鱼”等。
制作:在选材上,鲤鱼灯以竹为原料,需2至3年生长的竹子,且生活在潮湿而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要选择冬季的时候砍伐竹子,竹节以稀疏为好。在绘图上,色彩要重对比,重夸张,重传统地方特色。在雕刻上,“鲤鱼灯”的制作更是需要篾刀、扁刀、刻刀、剪刀一并用上,讲究变化性,如刻龙头,头随珠转,身随势旋,令人眼花缭乱,撼人心弦,做工考究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扎带上,材料要削得细腻而光滑,拼起来关节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真实性。总之,“鲤鱼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的综合艺术品。
基本特征
鲤鱼灯,灯具独特而精美,舞姿优美而朴实,发源于南康,产生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县志记载:为龙灯之一种,由一只龙头,八只鲤鱼,一只虾公组成,流行于章江两岸各村落,犹江沿岸屋场和山区也间有之,最盛行于潭口一带。
鲤鱼灯最有特色,制作最为精致。戏耍时,舞蹈场面变化最多。如“上水”“下水”“分水”“园花”“天车花”“跳龙门”“钻泥”“翻波”“摆字”“孵卵”“平花”“单打花”“双打花”“篱笆花”“抢水”“追逐”“过滩”等,不下数十种。
鲤鱼灯不但舞蹈形色最为丰富,音乐曲牌,也最为优美动听,主要唢呐曲调有:“一二三”“上山虎”“下山虎”“得胜门”“一枝花”“水底龙”“水底鱼”等。
主要价值
传承和丰富民俗文化:南康“鲤鱼灯”的传统表演项目有“上水”、“下水”、“分水”、“园花”、“天车花”、“跳龙门”、“钻泥”、“翻波”、“摆字”、“孵卵”、“平花”、“单打花”、“双打花”、“篱笆花”、“抢水”、“追逐”、“过滩”等,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曲折多样,生动地再现了人生的艰难、迂回、跌宕。后来为了取悦民众,民间艺术工作者为“鲤鱼灯”不断地添加了新的内容,如在舞“鲤鱼灯”曲艺上,有“一二三”、“上山虎”、“下山虎”、“得胜门”、“一枝花”、“水底龙”、“水底鱼”等。“鲤鱼灯”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丰富了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内容。
促进民间工艺发展:“鲤鱼灯”是融合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的综合艺术品,它对选材、绘图、雕刻、扎带等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进了地方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南康“鲤鱼灯”是一种民俗事象的聚合体,它是民间的欢庆、祭祀等装饰用具和娱乐手段。千百年来人们喜爱它,是因为它表达了民间乐观向上、团结奋进的人生态度,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也是融洽邻里、亲戚、宗族之间的纽带。通过开展“鲤鱼灯”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既可以促进乡民、宗族和邻里、亲戚相互之间的社会交往,也可以沟通彼此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的氛围,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濒危状况
“鲤鱼灯”民俗体育活动面临着生存的外界环境不断恶化、政府相关部门保护力度薄弱、文化认同不断衰退、传承现状的日渐式微、传承人员的流失、活动资金缺乏、组织状况不容乐观等多方面的问题。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南康“鲤鱼灯”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客家民俗体育“鲤鱼灯”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鲤鱼灯”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鲤鱼灯文化日益衰弱,加之当地工业开发等因素,使得“鲤鱼灯”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有了较大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加剧了“鲤鱼灯”传统文化活动的衰退,使得“鲤鱼灯”民俗体育活动将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保护措施
①将南康“鲤鱼灯”民俗活动纳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范畴当中,对南康“鲤鱼灯”民俗项目给予更多的扶持;
②利用节日和地区性活动,开展南康“鲤鱼灯”民俗项目的比赛和表演活动,以活动带动南康“鲤鱼灯”民俗项目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③在硬件设施上提供保障,目前南康“鲤鱼灯”民俗的活动场所,服装、道具等都应列入基层政府支援的范围内;
④鼓励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地区性的传统文化建设,为南康“鲤鱼灯”民俗活动赢得更多的经济支持;
⑤可以尝试成立职业、半职业性的南康“鲤鱼灯”民俗表演团体,将市场经济和文化建设相统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15:27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