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争片,由
成荫、
汤晓丹联合执导,
陈戈、
冯喆、
张瑞芳等主演,于1952年上映。
剧情简介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解放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解放军合围,企图与解放军展开决战。解放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解放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援的敌军张军长的部队。 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狠毒阴谋未能得逞。解放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影片花絮
穿帮台词
该片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47年初,电影里称呼蒋介石为“总统”,事实上蒋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总统。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剧体创作
1951年初,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战线》上演,这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的话剧引起沈默君、顾宝璋的共鸣,他们分头开始了电影剧本的创作。不久后,由于陈毅同志的指示,华东军区政治部决定把《战线》改编成电影,由时任华东军区兼三野文化部副部长的吴强具体负责。于是,《战线》改编工作由沈默君、顾宝璋各自为战转为彼此合作。两人很快拿出了初稿。初稿本囊括了华东战场三年来的全部重大战役,还有重庆谈判等历史事件,设置主力部队、敌后武装、地下工作三条主线。
根据集体会审意见修改后,剧本的二稿交给北京总政治部初审。总政治部的意见是主题需再集中。经过商量,作者将剧本主题集中于人民战争方面,着重表现解放军为人民利益不畏艰苦、英勇斗争。他们花二十天完成第三稿。
由于剧本涉及华东战场的许多实际问题,剧本报送陈毅审阅。陈毅指出,剧本应当正面、大胆地表现战略思想问题,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故,表现毛主席运动战的战略思想。对于故事结构,陈毅提出从鲁南撤退写起,到莱芜战役为止。同时,他对表现方法和人物塑造也做出了具体指示,例如可以安排一个人物对战略思想搞不通,以致丧失信心。根据陈的指导意见,剧本要动大手术,吴强决定把话剧《战线》的作者沈西蒙也请来,共同创作电影剧体。7月底,剧本完成第四稿,正式定名为《南征北战》。
经三野电影指导委员会和陈毅司令员审阅后,剧本略加修改报送北京。总政治部会同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审查后,剧本又经历了一轮删改。剧本中唯一对运动战思想不通的王春开小差的情节,被指为暴露政治工作的弱点,改为不开小差,解放军方面全部是正面人物出场;剧本中张连长为阻止敌人突围而牺牲,因为“主要人物不应当牺牲”的要求,改为普通战士牺牲(成片时此处被删除);剧本中拟通过高营长与赵玉敏涉及爱情的密切关系,表现部队和群众的关系,因为会审意见认为在战争时期军人不应该和地方上的女同志谈恋爱,这段爱情关系被改成似是而非的关系。
拍摄历程
在剧本还在修改时,电影的拍摄准备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该片被指定由上影厂拍摄,导演为北影厂的成荫担任。演员方面,既有来自解放区的汤化达、铁牛、仲星火,也有原国统区的冯喆、张瑞芳。成荫来到上影进行筹备工作,摄制组基本搭建完成,但因剧本仍在修改中,迟迟无法开机。后来为了确保如期出片,在安徽参加基层土改的汤晓丹奉命赶回厂内,带领第二套拍摄班子,该片于是变为成荫、汤晓丹共同执导。他们共同打磨成荫已完成的分镜头台本。因日程紧张,两个摄制组分头拍摄,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方面的戏。
由于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吃紧,粟裕将军要求剧组节约每一分钱,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他还建议将剧本中的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遂根据粟裕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为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场景。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还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
角色塑造
为了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创作依据,剧组参加了华东解放军英模大会,加演对剧本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后,演员们分成三个组进一步体验生活:演老区群众的去山东农村,与老乡们同吃同住;演解放军的下连队;演国民党将领的去俘虏营观察国民党军官。刚从香港回来的冯喆,为缩短与角色的距离,他下部队体验每天上操场苦练刺杀,还在大冷天下水游泳改变体形。导演成荫根据角色配置和演员实际情况,把高营长定位为部队里的知识分子干部,确定了既儒雅又英武的基调。
看了张瑞芳的试镜头后,成荫认为她扮演的村长赵玉敏表情很真实,但是眼神不对应,走路也放不开,提示张注意观察老区妇女怎么看人、说话和行动的,并为她选了一支小马枪做随身道具,让她整天背着并练习军事动作,特别要她学会戏中需要的匍伏前进和扔手榴弹的动作。
项堃开始塑造张军长一角时按照以往的经验突出角色的狂妄,但样片出来后,导演指出他表演中形式的东西太多,看不出人物的思想感情。项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寻找关于原型张灵甫及其他类似的国民党将领的相关材料,反复分析研究,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
播出信息
影片评价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银幕史上不朽的战争史诗,大量的经典段落和台词让人津津乐道。它叙事清晰,充满艺术张力。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没有简单地脸谱化,很有生活气息。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该片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其中,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两场大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体现在画面上的战争气势十分壮观,是新中国电影表现战争大场面的经典段落(《北京晚报》评)。
该片在说明运动战这一点上显然是比较集中的。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般意义上说明运动战,而是有着具体的、足以说明毛主席伟大战略思想的战例作为它艺术描写的蓝本。因作者看准了一点,紧紧围绕这一点说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影片能在两个钟头大体上说清楚当解放军的装备还是小米加步枪时如何战胜了装备精良而人数大大超过己方的美蒋匪帮。该片在艺术风格上朴素明快,导演和演员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在描写对敌斗争的严肃性上特别成功。但是,作为一部故事片来要求,该片还缺少一些必要的东西,就是故事的情节和情节所必需的真实人的思想活动。另外,对于解放军高级领导的描写是片中比较薄弱的一环,从整体而言,该片在刻画正面人物方面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钟惦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