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南方医科大学下属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1年10月创建,是教育部1979年批准的国内首批医学类重点大学。2004年8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形态学、机能学、细胞学、解剖学、病原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六个实验教学公共平台组成,实验室面积19100平方米,设备总值8700多万元。
中心面向全校26个专业开设了34门实验课程,开出实验项目260个,每年的实验学生数约2500人,教学任务达54万人时。中心有一支以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为首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机能实验学》教材,获得了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出版教材45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承担了十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研究课题,举办了十多次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师资培训班,共有130多所国内外医学院校到中心参观交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1994年,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国家教育部门在全国医学教育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南方医科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在认真组织学校专家开展教学改革调研活动后,于1995年5月,组织相关部门和各学科专家教授召开了论证会,认真讨论了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策略和具体实施办法,标志着我校实验教学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使我校成为当时国内最早开展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高校之一。1998年4月正式组建成立“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005年中心成为首批医学类“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中心2000年获得了世行贷款的教育部21世纪教育改革重点立项课题“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资助,以此为契机推动了我校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经验总结,本中心提出了我校基础医学改革的“四化”理念,即: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集约化、实验课程体系科学化、实验训练手段一体化、实验师资队伍专业化。并提出了实行“三个突出”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突出打牢实验基础的知识教育;突出创新思维的科研素质教育;突出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教育。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中心在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整合和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绩:
1.建成了先进的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公共平台
本校实验改革的第一步是对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探索。首先是打破教学实验室附属相关学科的限制,将教学实验室归由学校(中心)集中管理、分类统一规划建设。到2005年,本中心已建成六类实验教学公共平台:即,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解剖学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各学科可共享使用这些教学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开放性使用。学校对这些教学实验室实行“集约化管理和建设”,多年连续投资4000多万元,购置了一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使得不但减少了以往实验设备分散重复购置带来的浪费,实验室利用率明显提高,而且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1)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六个实验平台的总面积约19100 平方米,教室宽敞明亮、通风良好;机能学、形态学和解剖学实验室都已构建成局域网,实现了多媒体化、网络化互动教学和虚拟实验教学功能,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明显提高。
(2)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中心现拥有机能学互动采集系统160多套、形态学显微互动教学系统434套、细胞室有超净工作台30台、解剖学实验室有带升降和抽气功能的解剖台60台和解剖互动实验室;其规模和先进性都位列国内医科院校前列。
(3)独立的本科生创新平台------本中心为学校的本科生创新基地,有独立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有完备成套的器官功能学、显微形态学、细胞培养、核酸蛋白检测分析、血液理化检测动物行为学实验设备等设备。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开展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探索性实验的需要,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可得到良好锻炼。
2.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南方医科大学在教学改革初期成立实验教学中心时,就十分重视中心的职能与教师组成,提出了中心“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教改理念;专门设置了独立的主系列教师编制;分别从基础医学院各学科调入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学历主系列人员担任本中心的主讲教师和实验室负责人,中心主任姜勇教授为留美学者、973首席科学家。中心采取这种(部分)专职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式,主意基于本校的教改特点和实践教学经验总结:(1)可为学校提供了一支热心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效率高的专业人才;(2)中心专职化的实验师资队伍,相对于变动性大的教研室兼职的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责任心更强,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更用心去钻研和总结,因而,更能促进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3)专职实验师资队伍便于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中心负责的实验课程较多,目前中心师资组成主要采取专职教师与其他教研室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任命相关学科教研室的副主任或教授兼任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负责人(他们大多数为欧美留学博士,实验研究水平高和教学经验丰富),以便于协调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相关学科的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归属中心管理。现在本中心专职、兼职教学人员共有102人。他们专业结构与层次组成合理,学历构成高,其中硕研以上比例占78.2%,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实验师等职称。整个师资中包括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其中有“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总后勤部“科技银星” 1人、“科技新星” 4人。
3.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
为了促进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学校及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加强了实验课程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科学化建设。总的要求是,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时,要十分注重学生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的系统训练;要注重在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的整合与调整;要注重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
基础医学各学科专业的实验课程内容纷纷进行了优化、更新与融合,一是将原来附属在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剥离出来,形成多门新的独立的实验课程[如,机能实验学(一、二)、形态学实验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细胞与免疫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等课程];二是比较系统地增加了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 “三基”知识的比重;三是增加了跨学科交叉、多实验知识点融合的综合性实验,目前本中心开设的所有的实验课程中都有20-60%左右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四是开设了模拟科研的由学生自行设计的探索性实验项目,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检索、实验设计、课题答辩、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并以论文方式书写实验报告。2007年还率先在国内建成跨机能、形态与生化代谢之间整合的医学大综合性实验课程。
上述教改措施,使我校在基础医学领域内,构建了比较全面、科学、训练一体化的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包含基础性、综合性和探索性三个层次内容的实验课程。这些新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开设大大增强了我校本科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促进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4. 中心实验教学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
中心实行校级管理,承担我校医学及相关学科26个专业、4个层次(本科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硕士、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任务,承担的实验教学覆盖面广,几乎涉及基础医学所有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种类齐全,共开设有约34门实验课。年教学人时数达54万以上。
5. 实验教改成绩较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中心10多年来,在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承担了国家(教育部21世纪教育改革重点立项课题“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和广东省20多项教学研究课题;获得10多项教学成果奖;发表了70多篇有意义的教改论文;主编教材34部,其中主编出版5部 “十一五规划教材” (姜勇:病理生理学;金春华:机能实验学;徐达传:系统解剖学;徐达传:局部解剖学;陈晓光,郑学礼:医学寄生虫学);获得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病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5门广东省精品课程(病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获得军队及广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中心也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十多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师资培训班,接受国内外130余家医学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参观交流及华南地区部分高校教师的进修学习。2007年中心教师指导本科学生首次参加第九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就获得1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及1项国家二等奖。
从2005年开始,学校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制定了多项促进教学改革与示范中心建设的规章制度,从实验教学的硬件环境和软件条件等方面重新进行了全面规划与建设,在教学计划统一制订执行、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场地共用统一管理、仪器设备统一购置、经费统一使用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加强师资水平建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成果孕育,加强中心的示范辐射交流作用,争取达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和要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放型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参考资料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18 12:2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