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龙门、从化、增城三县(市)交界处,距离广州约90公里,惠州150公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北回归线内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库,该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和人为保护,保存了大片较为完整的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有高等植物1107种,其中药用植物500多种,观赏植物1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14种,有动物153种,在一个大石岩中仅蝙蝠就近万只,颇似一个天然动物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已使其成为生态旅游和避署胜地。
历史沿革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是1984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建立面积4000公顷,现管护1750公顷,粤府[2000]1号文规划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6000公顷。
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国家森林公园。
地理环境
水文
保护区地处新构造运动上升区。山地险峻,沟谷深切。由于地形比降大,且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故保护区内水系发育,千沟百壑以羽状树枝状汇聚于以北西向为主的主沟内,水流湍急,深切基底,常形成狭窄的,经常被破坏的侵蚀阶地。由于地壳的振荡性上升,以及受断层,岩性等方面的影响,地貌常呈高差不等的阶梯状。常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景观。由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雨量分配不均,河流枯涨明显。雨季大雨倾盆时,河水狂泻而下,山呼河啸,酷似蛟龙翻身。而旱季则常是细流潺潺,山坑鱼上下戏耍,别有一番风趣。由于地形比降大,河流落差大,为该区水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保护区内河流主要有横坑河(长4.5km)、甘坑河(长5.0km)、蓝輋河(长3.9km)、鸡心石河(长4.0km)、竹坑河(长3.1km)、苏茅坪河(长5.5km)等溪流。其中,
鸡心石河、甘坑河、横坑河、蓝輋河,均由北西方流向南东,汇入南昆河。
保护区内地下水以孔隙水和裂隙水为主,由于该保护区地处亚热带潮热气候区,雨量丰富,森林密布。区内岩土体保水性及持水性均较好,根据据区内产出的岩土体的性质、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强风化岩孔隙裂隙水、层状岩类裂隙水、块状岩类裂隙水,井泉和蒸发、蒸腾是主要排泄途径。枯水季节,空隙水和裂隙水将是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后备基地。
南昆山溪流甚多,水量充足,是龙门县水力资源的“富集区”。各溪水汇入南昆河进入增江,流入东江,是珠江水源的一部分。溪流地表径流量大,水质清澈,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季节性降水是溪流的主要水源,由于降水分配不均,溪流年内水位差异较大,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4-7月,7月以后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小,水位降低,进入枯水季节。
气候
保护区气候特征:南昆山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受季风影响,呈现夏凉冬暖、光能充裕、雨量丰沛等特征。
生理辐射:保护区所在南昆山山脉的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379MJ/m·年,太阳辐射中生理辐射率为0.456,保护区年生理辐射为1996.8 MJ/m·年,一年中生理辐射最高期是7~8月。
区域气候状况: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龙门县年均气温20.8℃,最高是1987年为21.6℃,最低是1976年为20.2℃,极端最高气温为39.3℃,出现在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4℃,出现在1963年1月16日。年平均降水量为2230.7mm,年总最大降水量为1975年3157.8mm,年总最少降水量为1963年1156.2mm,月均降水量以5月484.4mm为最大,以12月29.0mm为最小。历年24h最大降水量为288.4mm,出现在1969年5月12日20时0分至13日20时0分。历年最长一次连续降水出现在1975年4月30日至5月30日共31d,降水量为1182.7mm。年平均蒸发量为1581.0mm,月最大蒸发量为1963年5月份239.1mm,最小蒸发量为1985年2月份30.9mm。入侵龙门县境寒露风最早初日是1966年9月7日,最迟初日是1974年10月18日。一次持续时间最长17d,出现在1979年10月4日至10月20日,出现于9月中下旬的寒露风天气占16%,出现于10月上旬的占30%。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743.7h,月平均以9月份为最多,189.1h,3月份为最少,75.9h,年平均日照率为39%。静风占历年各风向频率的47%,其次是东北偏北风,平均占各风向频率的9%,再次是北风,平均占各风向频率的8%;历年平均风速为1.2m/s,小的年份为0.9 m/s,大的年份为1.4 m/s,历年最大风速为18 m/s,相当于8级大风;台风对龙门县很少造成损失,主要表现为强降水过程。
区域灾害性天气:主要有低温阴雨、寒露风、暴雨、干旱和霜冻等。
地质地貌
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九连山山脉伸入龙门县的支脉,位于龙门断陷盆地的西北边缘,大地构造属华南准地台中的桂湘粤褶皱带粤中褶皱束的一部分,广州-从化断裂与东江断裂分别从两侧外围穿插而过。在晚古生代之前以陆地为主,仅局部洼地为浅海。自晚古生代华力西运动开始至中生代早期,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处在浅海,滨海及海陆过渡的边缘。中生代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其中主要以花岗岩为主。中生代中期,该区再度隆起为陆地。新生代以来,在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地面持续抬升,与花岗岩呈侵入关系的上覆沉积岩地层由于强烈地风化与剥蚀,大面积的花岗岩体逐渐裸露地表,从而构成了该区的主要物质基础。构造以断烈为主,其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东西向构造也较发育。断烈构造是控制本区地貌形态,河流流向等的主要因素。仅在保护区西部,900m以上的高山上,尚保留有少量沉积岩层,主要以石英砂岩为主。
地质构造处于华南褶皱的粤中拗陷构造单元内,在九连山脉南部与青云山接合,主要有高山、峡谷和河谷平地3种地貌类型。山地主要受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作用形成,最高峰天堂顶海拔1210m,主要为海拔480m至1000m(少数高达1200m)的山地及深切峡谷,仅在保护区边缘地带分布有海拔400m以下的丘陵,因此该区为中低山地貌。由于山地发育过程受地质构造控制,主要构造形迹为东西走向,岭谷排列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形成险峻的沟谷景观,山地、沟谷坡度多在30º以上。
地形比降大亦是本区地貌特点,最高的天堂顶海拔1210m,而距天堂顶仅6km的中坪一带则速降为海拔450m,降幅达760m,地形比降达12.6%。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由于地壳的间歇性上升,遂形成了该区至今普通可见的多级剥夷面,主要有1000m~1200m,600m~700m,450m~500m三级。
土壤特征
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单元较少,成土母岩、母质为花岗岩。该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但山地土壤则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垂直分布规律,主要土壤类型有山地黄红壤和山地黄壤。
保护区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虽然土壤类型的垂直带谱不完整,但比较明显,保护区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最高海拔天堂顶1210m,最低海拔480m以上。保护区山地土壤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480m~600m区域为山地黄红壤,海拔600m~1000m为山地黄壤,海拔1000m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
保护区的土壤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而成。本区的花岗岩石为中生代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形成的花岗岩,主要矿物及大致含量为:石英25%~35%,钾长石20%~45%,斜长石25%~45%,黑云母1%~10%,富矿石有磷灰石和磁铁矿等,块状结构。这些矿物在南亚热带季风气侯因子的综合长期影响下,形成较深厚的风化物。因此,本区的成土母质比较简单,绝大部分都是各种花岗岩的风化物。由于花岗岩中石英含量较高,颗粒粗大,抗风化能力强,它们大都以沙粒保存在风化物中,而长石及云母大部分发生强烈的化学风化变成粘粒,从而使形成的花岗岩风化物质地疏松,质地较轻,通透性好,由于淋溶作用强烈,土壤呈强酸性反应,土层深厚,含钾丰富,具有较好的养分供应能力和土壤生产力,为自然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为发展林、果、茶和其他特征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基地。但在这种岩、土条件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体崩塌,因此,封山育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该区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头等大事。
位置面积
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管护面积为1887公顷,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龙门县西南,地处龙门县与从化市、增城市交界处,东距惠州129km、香港300km,南距广州97km,西距从化温泉42km、县城60 km,地理坐标为北纬23°37′04″—23°40′55″,东经113°48′29″—113°51′28″。
保护目标
植物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珍稀动植物。据初步调查,植物有194科703属1519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伯乐树,属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黑桫椤、福建柏、樟树、润楠、格木、绣球茜草等14种;
动物
动物有4纲29目76科29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蟒蛇、云豹、林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海南虎斑鳽、三线闭壳龟、雀鹰、普通鵟、游隼、白鹇、褐翅鸦鹃、草鸮、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水鹿等29种;昆虫有17目128科575种;大型真菌28科79属223种,其中可食用菌类资源有111种,如灵芝、香菇、猴头菇、红菇、鸡油菌、竹荪、侧耳菌、木耳等,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广东省物种宝库”,是理想的科研、教学基地。
管理措施
保护方式
1、保护运作方式:保护区以管理处统筹管理,各保护站实行分区域管理,层层实行目标管理,签订责任状,把保护措施落实到实处。其管理程序为:管理处——保护站——哨卡——管理员。
2、分区保护方式:根据保护区功能区划,按照不同功能区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核心区实行绝对保护;缓冲区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观测活动;实验区在实行全面保护的同时,根据自然资源条件,适当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及旅游服务等活动。
3、保护措施方式:主要采用工程保护措施与非工程保护措施结合,区内保护与区外保护结合,专职保护与兼职保护结合,保护区与联防组织保护结合,法律法规与乡规民约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保护管理。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根据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开展森林保健,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并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1、建立防治机构:为加强森林病虫的防治工作,特别是对竹蝗、松材线虫的防治。规划在上坪尾管理处建立200m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保护区管理处购置防治车辆1台,每个保护站配备自动喷雾器2台,共6台。
2、实行严格检疫: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各检查站设立检疫点,对进入保护区的木材、林产品、种苗进行检疫,将危险性病虫害拒之门外。
3、建立预测预报网络: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在各保护站设立预测预报点,进行定点、定位、定时观测,对主要害虫生活史、习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开展预测预报工作,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准确数据。
4、生物防治:充分利用保护区内的天敌较多的有利条件,对发生的病虫害实施生物防治,必要时辅以化学和物理方法防治,但必须使用低磷、高效、低残留的农药,防止环境污染;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能力。
景点介绍
川龙瀑布
川龙瀑布位于
南昆山生态旅游景区深山。在南昆山的竹树林深处,有一个峡谷。峡谷尽头,壁上刻有著名书法家秦萼生写的“
川龙峡三字”。
石河奇观
距南昆山旅游中心约半公里处,有一段小河。河里到处是怪石,一连有七个小水潭,小水潭上游又有一个大水潭。大水潭清莹见底,成群小鱼游来游去。潭边有两块呈红青色大石,边缘有图案,形似罗裙,叫罗裙石。河中还有一大石似镜台,叫梳妆镜石。梳妆镜石旁,有一圆形小池,叫卸妆池。这个大水潭就是南昆山风景点之一----仙女潭。七个小潭则叫七仙池。由于这里石多怪异,文人骚客取景名“石河奇观”。
观音潭
在
南昆山镇西边四公里处,有一名胜叫观音赏水。它在一条山溪之中,有三级瀑布相接。最下边的瀑布,水纱之后有一尊白石,似观音端坐,静心观赏碧绿潭中的水。游人透过水纱,可以隐约看见这尊石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