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小须鲸
哺乳纲动物
南极小须鲸(学名:Balaenoptera bonaerensis)。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所有小须鲸都被当做同一物种。新的线粒体DNA测试发现,南极小须鲸是与小鳁鲸独立的物种,这个测试也确定了小鳁鲸是南极小须鲸的最近亲属,因此南极小须鲸分支是有效的。
形态特征
南极小须鲸是最细小的须鲸之一。在须鲸属中,只有小鳁鲸比它们细小。体长7.2-10.7米,重5.8-9.1吨。平均而言,雌鲸较雄鲸长约1米。幼鲸长2.4-2.8米。
背部呈深灰色,腹部白色。腹部有两条浅灰色斑纹沿两侧向上延伸。胸鳍深色,边沿白色。
南极小须鲸与小鳁鲸有很多的不同。南极小须鲸较小鳁鲸稍大,小鳁鲸胸鳍中部有白间。它们外在的颜色及体形也有些许差别。
生活习性
独自或成组捕食,一个捕食小组包括2-4头个体,小组成员行动比较自由。相对于开放水域,它们在封闭领地聚集量似乎更多一些。南极须鲸为打通冰面通气孔,时常用喙状嘴破开几厘米厚的冰层,冰上两个邻近气孔间的距离一般在200-300米。据说该物种在水面跳跃是为避免撞上航行船只,不过,它们也因好奇心而名声不佳,作为最频繁贴近抛锚船的一类须鲸,其逃离行为并不像在浮冰上被发现一样普遍。南极须鲸游速快,能加速到20公里/小时。一般潜水2-6分钟,停在水面的一分钟,换气5-8次,潜水最长达20分钟。相比其他须鲸最不寻常的是:多数南极小须鲸夏冬两季迁徙,少部分整年停留在南极海域。
分布范围
南极小须鲸分布在南半球的海洋。夏天它们会较接近南极,冬天则向北迁徙,与侏儒小须鲸的栖息地重叠。
主要分布地区:南极洲
主要分布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智利、法国(法属南半球领地)、新西兰、秘鲁、南非、南乔治亚岛与南桑威奇群岛、乌拉圭。
繁殖方式
南极小须鲸和小鳁鲸一样有10个月的妊娠期,随后产出2.7米长的幼鲸。幼鲸跟随母鲸长达2年,哺乳期3至6个月。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一组同龄种群的调查发现,它们进入性成熟期呈现低龄化趋势,从平均11周岁降低到大约7周岁。雌鲸负责孕育、照顾和保护幼鲸,雄性不提供亲代抚育。像近亲小鳁鲸一样,母鲸的乳汁包含乳糖和几种低聚糖,其中一些从没有在其他哺乳动物的身上发现过,这些低聚糖可以增强新生幼鲸的免疫力。
种群现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南极小须鲸列为“数据缺乏”物种。但是,已有证据显示它们的种群数量在1978-2004年下降了大约60%,如果这种降低是短暂的,它们将被归为“低危物种”,假如是一种实际衰退,将被归入“濒危物种”。预计南极海冰范围的大幅消退,可能会显著影响磷虾种群以及依赖磷虾食物的南极小须鲸种群。
现有关于南极小须鲸数量的最新官方统计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数量为86万头。截止2007年,南极小须鲸可能仅存43万头。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21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