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板块(Antarctic Plate)简称南极板块,是一块包括南极洲和周围洋面的板块,面积约16,90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洋移动。
地理位置
南极洲板块简称南极板块,是一块包括南极洲和周围洋面的板块,面积约169,00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洋移动。南极洲板块与
纳斯卡板块、
非洲板块、
南美洲板块、
斯科舍板块和
印度-澳洲板块交界,并正与合并。
分开原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边千韬教授指出,大约1.5亿年到1.3亿年前的一期超级地幔热柱活动,进一步导致了当时地球上两块大陆之一的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并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的分开,印度洋由此形成。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解释三大板块从
冈瓦纳古大陆分离出来的原因。边教授是中国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国际综合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之一。他在此间举行的“喜马拉雅地区环境变化”论坛上说,在西藏羊卓雍错附近存在面积大约为1万平方公里的暗色岩,这些暗色岩是远古时代地幔热柱活动留下的遗迹。
据边教授介绍,羊卓雍错暗色岩主要包括火山岩和侵入岩。侵入岩是由没有喷出的岩浆岩在地下冷却结晶形成的。他指出,对羊卓雍错暗色岩的分析显示,1.5亿年到1.3亿年前,这一地区的地幔热柱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地幔热柱活动,热物质来源比较深,能量非常大,属于超级地幔热柱活动。
“这一时期,地幔的热物质从地核、地幔的边界呈柱形往上升。热柱在上升到冈瓦纳大陆
岩石圈下部的时候,开始向四周流散。所以,地幔热柱活动产生了两股力量:一种是往上顶的力量,另一种是向外扩张的力量,”边教授说。
“超级地幔热柱活动产生的这两种力量导致了冈瓦纳大陆的裂解,使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分开,印度洋由此形成。此后,间歇性的地幔热柱活动导致印度板块不断向北运动,最终于6500万年前与
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使青藏高原逐渐隆起。”
据边教授介绍,大约2.5亿年前,世界上大陆都连在一起,成为潘基亚超大陆。大约2亿年前,超大陆又分解成为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和北方的劳亚大陆。后来,冈瓦纳大陆又进一步分解,这才最后形成了如今地球
板块构造的基本格局。
移动方向
在“中国南极考察地区基础测绘”项目开展过程中,科研人员对南极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南极板块整体上在向南美洲方向移动。
南极板块运动监测是国际南极地学界多年来关注的大尺度、长周期研究计划,对研究南极的环境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据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介绍,在1997年至2005年间,他们运用GPS卫星跟踪,对位于西南极的长城站和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进行了精确观测,揭示长城站年均运动量为1.85厘米,中山站年均运动量为0.87厘米。综合利用其他国家GPS观察站的观测资料得出,截止到2在南极洲上,年均运动量最大的是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巴西费拉兹站,每年要“走”2.27厘米。
由此可以看出,南极洲上GPS观测站的运动情况与其所在地区大体一致。从地壳运动的幅度看,西南极大于东南极,南极半岛又大于南极大陆。
为什么在“走”向南美洲的过程中,各GPS站的速度有快有慢?从南极的地质构造来看,东南极是比较稳定的前寒武纪地质,而西南极地形复杂,有海底火山运动和裂谷运动;在南极半岛地区,地质活动更为激烈。
项目研究成果同时揭示了南极洲周边板块的运动规律;太平洋板块向西北运动,纳斯卡板块向东北运动,非洲板块向东北运动,澳大利亚板块与南极板块背道而驰。